——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新入职教师赴范旭东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
2025年8月17日至18日,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组织29名新入职青年教师赴天津滨海新区范旭东纪念馆,开展以“学习范旭东四大信条,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通过参观学习、现场讲座和研讨交流,青年教师们深入感悟中国化工先驱的爱国精神,强化教育使命担当,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注入精神动力。
初心回响,从实业报国到职教兴国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花玉香为新入职教师作题为《从天津碱厂看中国近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简史》的专题报告。从红三角的破晓到渤化永利的辉煌,天津碱业承载着中国化工救国的史诗。范旭东以“实业救国”之志破土开荒,侯德榜以“侯氏制碱法”突破技术封锁,在战火中坚守民族气节。一代代化工先驱以血汗铸就“红三角”金牌,打破洋碱垄断,让中国化工挺起脊梁。天津碱业的历程,是民族工业从屈辱到振兴的缩影,更是对当代学子“科技报国”的永恒召唤!花院长结合高职教育使命,鼓励新教师把民族化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基因融入课堂,培养“懂历史、强技能、敢创新”的新时代化工人才,助力中国由“化工大国”迈向“化工强国”。
副院长訾薇在总结中强调,青年教师需以范旭东国之栋梁精神为行动指南:一要将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全程,通过课程浸润、实践引导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二要以科学精神严谨治学,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具备探索能力的创新人才;三要践行“四有”标准,以理想信念铸魂,以道德情操立范,以扎实学识启智,以仁爱之心育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终身示范。
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范旭东突破技术封锁、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励着当代人持续创新;决心以爱国情怀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传承石化使命;舍小我成大我,以科学态度与热忱投入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大家一致认为,范旭东精神是教育报国的永恒灯塔。
使命召唤,从化工先驱到大国工匠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与范旭东纪念馆强强联合,共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花玉香、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部长吕健、范旭东纪念馆馆长周浩、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訾薇共同为基地揭牌。该基地以“历史传承、实践创新、赋能发展”为核心理念,以沉浸课堂激活思政效能,溯源行业初心,筑牢职业信仰,基地通过主题研学、实践观摩、专家讲座等系统化活动,推动教师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与实效性,为锻造高素质“双师型”队伍注入强劲动能。
未来,该基地将持续探索“思政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径,致力于打造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示范标杆,为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提供坚实保障。
薪火相传,从四大信条到四有标准
范旭东纪念馆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陈,生动再现了“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的奋斗历程。他于1934年创办永利硫酸铔厂(南化公司前身),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生产中国首批化肥与硫酸,被誉为“打破洋垄断”的民族英雄。面对民族危亡,他毅然西迁工厂支援抗战,以科技支撑民族存亡。纪念馆中“永利碱厂西迁”“突破纯碱技术封锁”等展陈,展现了科技报国与民族命运的同频共振。
人事处牛永鑫处长在范旭东四大信条展板前为青年教师开师德微课,他讲到,青年教师应当将四大信条作为自身的座右铭,激励教师以科学为帆、以实业为锚、以团结为桨、以责任为舵,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中勇毅前行,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结语:传承照亮育人之路
从纪念馆的肃穆展厅到学院的课堂,实业报国的精神火炬代代相传。此次活动不仅为新教师上了深刻的“入职第一课”,更树立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同向同行的标杆。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中,教育者们将以范旭东为镜、“四有”标准为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化工强国梦注入蓬勃力量。
(一审一校:罗岚 二审二校:张金龙 三审三校:王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