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研讨会

文章来源:计算机系发布时间:2014-12-09浏览次数:287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无论是我校还是其他院校,都形成了相对较独立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实践训练体系,课程内涵是较为丰富的。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上,以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设计就是针对“计算机应用及实施”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以7个源于企业、经过教学改造的典型案例为载体,解构了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重构了体现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word应用、excel等调整的工作过程性知识与技能体系的学习领域课程。并通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设计、教学考核改革等,保证计算机基本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校本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力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常见计算机操作(windows、word、excel)实施,来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而不是以往仅完成单一的授课任务,真正落实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实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于学习领域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即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使用计算机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学习领域细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基础上,各知识点教学内容是分散在《认识计算机》、《控制面板操作》、《制作通知》、《建立学生信息表》、《制作会议简报》等课程中的。 
   10月9日下午,讲《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老师在计算机系办公室,教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以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的使用意见。
本次研讨力求实现四点期望:
   一是要从教、学、考、评四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任务进行定位,共同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提升指导与引领的能力;
   二是关注工学结合有没有落实在具体教学过程,注意发现教师的教学改革典型;
   三是加强反馈环节,发现问题,并提出改正措施及时对教师进行反馈,对使用的教材进行反馈;
   四是增强服务意识,处理好编写者与教师的关系、课件与教材的关系,把重心转移到认识工学结合,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教研活动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教学过程向项目教学转变。教研的重点并不在于区分什么是项目教学什么不是项目教学,而在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通过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的特点与方法,发现与培育具有引领作用的教师,以保证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达到编写校本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目的。
    二是由关注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参加教研的老师把视线从考察讲授延伸到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不仅关注讲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能力的长进作为评价教学的优劣,促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是由注重教材质量向改善过程转变。注重与编写教师的交流、沟通,将改进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促进教材完善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共同认为存在的问题,一是设计方案和项目任务的整体设计不够,缺乏对指导思想和目标的战略把握,目标分解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二是存在标准依赖不统一,课后训练与教学内容脱节;三是课时分配不当;四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五是对生产实际的案例特色不明显,六是教材描述性语言过多而行为性、操作性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