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发电厂》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热力发电厂 | 课程编码 | jxrd23014 | ||||||
建议学时 | 56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8学时 | 学时/学分 | 56学时/3.5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王荣梅 | ||||||
制定日期 | 2023年12月21日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
后续课程 | 无 |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热能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学完必要的理论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火力发电厂整体管理工作岗位,主要内容包括凝汽式发电厂的热经济性评价;热电厂热经济性评价;提高发电厂热经济性的途径;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等,培养学生具备火力发电厂管理岗位员工基本职业素质,具备评价及提高火力发电厂整体热经济性等能力。 | ||||||||
课程目标 | 1.知识目标 A1了解凝汽式发电厂的热经济性评价各项热损失、熟悉效率的计算方法、掌握三大热经济指标。 A2掌握热电厂的热经济性指标及热电联产的形式及其特点。 A3熟悉提高发电厂热经济性的三大途径。 A4看懂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图,熟悉辅助设备作用;了解其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 B1能通过分析发电厂各项热损失、效率和三大热经济指标评价发电厂热经济性。 B2根据电厂热力系统能够判断生产形式是否是热电联产及评价热电厂的热经济性。 B3根据火电厂实际情况提出适合该企业的能提高热经济性的途径,并分析该途径的优缺点。 B4 合理应用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图。
C1学生观察、动手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及使他们养成认真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C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C3培养学生节能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 C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课堂作业 | 10% | 熟悉当堂课程基本概念 | |||||
单元评价 | 单元测试 | 15% | 熟悉本单元基本概念,掌握本单元主要内容 | ||||||
期中评价 | 期中测试 | 15% | 掌握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 ||||||
实践评价 | 随堂实践 | 10% | 小组合作识别所学内容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期末测试 | 50% | 熟悉基本概念,掌握学期内所学内容 | ||||||
指定教材 | 《热力发电厂》(谢冬梅,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出版,ISBN号:9787111489412)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2 | 第1章 凝汽式发电厂的热经济性评价 1. 凝汽式发电厂的各项热损失 | A1 | B1 | C1、C2、C3、C4 | 掌握凝汽式发电厂的三大经济性指标; |
2 | 第1章 凝汽式发电厂的热经济性评价 2. 凝汽式发电厂的各项效率 | A1 | B1 | C1、C2、C3、C4 | 熟悉凝汽式发电厂的各项热损失; |
4 | 第1章 凝汽式发电厂的热经济性评价 3. 凝汽式发电厂的三大经济 | A1 | B1 | C1、C2、C3、C4 | 了解凝汽式发电厂的各项效率 |
2 | 第2章 热电厂热经济性评价 1. 热电联产的概念和形式 | A2 | B2 | C1、C2、C3、C4 | 掌握热电联产的概念和形式; |
4 | 第2章 热电厂热经济性评价 2. 热电厂的热经济性指标 | B2 | C1、C2、C3、C4 | 掌握热电厂的热经济性指标; | |
2 | 第2章 热电厂热经济性评价 3. 热电厂的对外供热系统 | A2 | B2 | C1、C2、C3、C4 | 了解热电厂的对外供热系统 |
2 | 第3章提高发电厂热经济性的途径 1.提高蒸汽初参数 | A3 | B3 | C1、C2、C3、C4 | 掌握提高蒸汽初参数对发电厂热经济性的影响;熟悉提高蒸汽初参数的限制;了解提高蒸汽初参数特点 |
2 | 第3章 提高发电厂热经济性的途径 2.降低蒸汽总参数 | A3 | B3 | C1、C2、C3、C4 | 掌握降低蒸汽总参数对发电厂热经济性的影响;熟悉降低蒸汽总参数的限制;了解降低蒸汽总参数的特点 |
2 | 第3章 提高发电厂热经济性的途径 3.蒸汽中间再热 | A3 | B3 | C1、C2、C3、C4 | 掌握蒸汽中间再热对发电厂热经济性的影响;熟悉蒸汽中间再热的限制;了解蒸汽中间再热的特点 |
2 | 第3章 提高发电厂热经济性的途径 4.给水回热循环 | A3 | B3 | C1、C2、C3、C4 | 掌握给水回热循环对发电厂热经济性的影响;熟悉给水回热循环的限制;了解给水回热循环的特点 |
2 | 第3章 提高发电厂热经济性的途径 5.热电联产 | A3 | B3 | C1、C2、C3、C4 | 掌握给水回热循环对发电厂热经济性的影响;熟悉给水回热循环的限制;了解给水回热循环的特点 |
2 | 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A3 | B3 | C1、C2、C3、C4 | 熟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影响;了解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限制;了解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特点 |
4 | 第4章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 1.主蒸汽与再热蒸汽系统及旁路系统 | A4 | B4 | C1、C2、C3、C4 | 掌握主蒸汽与再热蒸汽系统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原理及设备 |
2 | 第4章 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 2.回热加热器及回热系统 | A4 | B4 | C1、C2、C3、C4 | 掌握回热加热器及回热系统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原理及设备 |
2 | 第4章 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 3.主凝结水系统 | A4 | B4 | C1、C2、C3、C4 | 掌握主凝结水系统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原理及设备 |
2 | 第4章 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 4.抽气设备及真空系统 | A4 | B4 | C1、C2、C3、C4 | 掌握抽气设备及真空系统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原理及设备 |
2 | 第4章 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 5.除氧器及其管道系统 | A4 | B4 | C1、C2、C3、C4 | 掌握除氧器及其管道系统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原理及设备 |
2 | 第4章 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 6给水泵及给水系统 | A4 | B4 | C1、C2、C3、C4 | 掌握给水泵及给水系统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原理及设备 |
2 | 第4章 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 7.汽轮机轴封蒸汽系统 | A4 | B4 | C1、C2、C3、C4 | 掌握汽轮机轴封蒸汽系统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原理及设备 |
2 | 第4章 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 8.汽轮机本体疏水系统 | A4 | B4 | C1、C2、C3、C4 | 掌握汽轮机本体疏水系统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原理及设备 |
2 | 第4章 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 9.发电厂汽水损失及排污利用系统 | A4 | B4 | C1、C2、C3、C4 | 掌握发电厂汽水损失及排污利用系统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原理及设备 |
2 | 第4章 发电厂辅助设备及其热力系统 10.辅助蒸汽系统、工业冷却水系统 | A4 | B4 | C1、C2、C3、C4 | 掌握辅助蒸汽系统、工业冷却水系统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原理及设备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结束教师点评知识应用同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出现的错误进行解析,指出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分析学生测试结果,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与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通过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逐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操作意识、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通过不同仿真软件和实物设备的应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应用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师生互动性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规模
目前,每届1个教学班的规模,专兼职教师8人左右(含实训指导教师),其中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2人,应具备双师素质资格,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良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教学团队规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置,即按生师比20:1配置。
2.教学团队要求
(1)课程负责人:
应熟悉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工作原理及其实际生产中的运行操作步骤,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教学效果好,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2)专职教师:
①具备热动类或工程热物理类等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②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的能力。
③具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创新设计、专业比赛的能力。
(3)兼职教师:
①热动类或工程热物理类企业的技术骨干或技术能手,从事专业工作3年以上。
②热爱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善于讲解,善于沟通。
③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的能力,通过专业教学能力培训。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校内实训条件:多媒体专业教室、热力动力实训室、管路拆装实训室。锅炉、汽轮机半实物仿真设备,汽轮机设备,教学设施按每班40名学生配置,实训室应能满足1个教学班同时进行实践教学环节。
校外实训条件:在校外建立稳定并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需要的实训基地,建有满足100%学生顶岗实训半年以上的实训基地。
《热力设备检修》课程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序号 | 名称 | 基本配置要求 | 场地大小/m2 | 功能说明 |
1 | 多媒体教室 | 投影设备、教学一体机 | 120 | 具有多媒体教室功能供火电厂动力设备检修理论教学使用 |
2 | 热能动力实训室 | 背压式汽轮机模型2台、凝汽式汽轮机模型2台、汽轮机设备1台 | 120 | 供火电厂动力设备检修实践教学使用 |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1.教材
优先选用国家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教指委推荐教材,也可选用自编特色校本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面积达到≥70%。
2.图书资料
(1)有材料类专业中、外藏书50册以上(含电子读物),学生人均图书不少于6册,种数不少于10种。
(2)有材料类中、外专业期刊5种以上。
(3)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情报资料和专业技术资料
②数字教学资源:
具有必备的专业课件软件,并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有适应专业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和配套的专业教学资料(幻灯、录像、课件、仿真软件等)。
四、其他说明
(一)学生学习基本要求
1.具备逻辑推理能力、空间几何分析能力。
2.具有设备基本操作能力。
3.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4.具备一定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二)校企合作要求
依托行业,与业内优势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网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场所。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要将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与规范、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教学中。
(三)实施要求
根据学校实际条件的不同,依据本课程教学设计,具体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载体、学习任务、资源条件、教学做合一的形式与成果等内容,规范和指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