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课程标准

文章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4-12-01浏览次数:10

 《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

课程编码

jxqx23010

建议学时

64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

4学时

学时/学分

64学时/4学分

课程类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编制人

黄杨

课程性质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审定人

孙建

制定日期

20221122

修订日期


先修课程

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

后续课程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

课程描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新能源汽车行驶系统、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的组成、作用、类别和故障检测。

 新能源汽车底盘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养体系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生产制造、辅助研发还是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保养都必须要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需具备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行驶系统和制动系统方面的结构原理知识以及部件装调、故障诊断、元件检测等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


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A1了解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组成和布置形式。

A2了解常见减速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A3掌握纯电动汽车减速器的功能及安装位置。

A4了解减速器不同故障的处理措施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流程。

A5了解电控悬架系统的结构组成;

A6掌握轮胎压力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

B1具有依据维修手册检查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主要部件的能力。

B2具有对减速器控制器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并能依据维修手册完成减速器总成更换。

B3具有正确操作电控悬架,调节电控悬架系统模式的能力;

B4具有正确操作纯电动多功能转向盘,确认TPMS仪表显示状况的能力;

B5具有依据维修手册,对轮胎压力监测系统进行故障分析的能力;

B6具有依据维修手册,正确更换电动转向助力转向器部件的能力。


3. 素质养成目标

C1树立绿色低碳的环保意识;

C2增强对民族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信心,具备技术报国的家国情怀;

C3能够利用技术技能全心全意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C4能够在挫折中磨练,形成较强的心理抗挫能力;

C5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C6能够在工作过程心无旁骛,养成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学习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分值

比例

评价标准

过程性评价

平时评价

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

10%

黄皮出勤手册

单元评价

课后练习题

5%

每节课测试题卷面成绩

期中评价

期中阶段测试

30%

期中考试题卷面成绩

实践评价

随堂实训任务

5%

任务单各项评分

终结性评价(期末)

考试卷

50%

卷面成绩

指定教材

《新能源汽车底盘》,江苏大学出版社,梁灿基,2019年参考书: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每个任务(单元)最多不超过24学时

学时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A知识目标代码

B能力目标代码

C素质目标代码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4

第一章 新能源汽车底盘总体认识

1.了解新能源汽车底盘的作用;

2.学习新能源汽车底盘的组成结构;

3.学习新能源汽车底盘是如何分类。


A1

B1

C1

能够遵循安全操作规范,从事新能源汽车装配与调整。

4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

  1.  汽车传动系统的作用、种类和组成;

  2. 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

A2

B2

C2

能够根据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要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维护。

4

  1.  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

3.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

4.串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特点及工作模式。

A2

B2

C2

能够根据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要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维护。

4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

5.纯电动汽车的传动系统

6.典型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的故障诊

 断与维修

A2

B2

C2

能够根据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要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维护。

4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行使系统

1.学习汽车行驶系统的作用;

2.学习传统汽车行驶系统的组成与类别;

A3

B3B4

C3

能够进行新能源汽车电路分析。

4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行使系统

3.传统汽车行驶系统的功用

4.传统汽车行驶系统的组成结构;

A3

B3B4

C3

能够进行新能源汽车电路分析。

4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行使系统

5.新能源汽车行驶系统车架结构;

6.混合动力汽车的行驶系统;

A3

B3B4

C3

能够进行新能源汽车电路分析。

4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行使系统

7.典型新能源汽车行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A3

B3B4

C3

能够进行新能源汽车电路分析。

4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

1.学习汽车转向系统的作用;

2.学习传统汽车转向系统的组成与类别;

 向系统的分类与组成;2、转向操纵机构

3、转向传动机构

4、转向器与转向器形式

5、混合动力汽车转向系统的检测

6、纯电动汽车转向系统的检测

7、典型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A4A5

B5

C4C5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策略知识。

4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

3.学习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的组成与类别;

4.学习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的故障检测

A4A5

B5

C4C5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策略知识。

4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

5.混合动力汽车转向系统的检测

6.纯电动汽车转向系统的检测

A4A5

B5

C4C5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策略知识。

4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

7.典型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A4A5

B5

C4C5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策略知识。

4

第五章 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

1.学习汽车制动系统的作用;

2.学习传统汽车制动系统的组成与类别;

A6

B6

C6

掌握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结构和技术特点。

4

第五章 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

3.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的组成与类别;

4.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的故障检测

A6

B6

C6

掌握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结构和技术特点。

4

第五章 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

5.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6.混合动力汽车制动系统的检修

A6

B6

C6

掌握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结构和技术特点。

4

第五章 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

7.纯电动汽车制动系统

8.制动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

A6

B6

C6

掌握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结构和技术特点。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在授课中引入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电机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案例,例如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政府的环境政策等。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思考新能源汽车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联。

 组织学生开展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的改进和优化项目,让他们从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合的教学方式,分项目按工作任务来实施。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联系实际工作需求,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教学实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1教学方法:

 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特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实施课程教学,在教学中引入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和规范,为学生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策略采用“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分组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学生能力本位。将企业实际工作贯穿课堂教学环节,达到学以致用和工学一体的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2教学手段

 教师布置学习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相互讨论,促进大家的交流与团结,培养大家团结互助的精神。

 多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播放视频扩大学生视野;

  •  软件仿真教学补充实验室资源不足;

  •  网络教学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担任《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的教师需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低压电工证以及其他本专业领域的相关证书;具有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底盘相关知识,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沟通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具备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半年的实习工作经验并能够开展本专业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具备很强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一体化教学的设计应用能力。授课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能承担专业课程开发、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及教学资源建设等任务。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要求:测试用新能源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测试设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实训设备、新能源汽车整车故障诊断仪、数字万用表、接线盒、示波器、新能源汽车防护套装、绝缘拆装工具等。

 校外实训基地条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整车、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控制系统及其专用诊故障诊断仪、检测设备及工具、绝缘拆装工具等。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教材、图书资源

 ②数字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录像、动画、图片、案例相当之多,课上的 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动画能够很清楚生动的说明晦涩的理论问题,录像和图片能够一定程度上 克服本课程对实践要求高,实践条件却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矛盾。多媒体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单调,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对于录像,学生们电脑已经比较普及,作为课下学习的补充是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