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 | 课程编码 | jxqx23012 | ||||||
建议学时 | 64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8学时 | 学时/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黄杨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孙建 | ||||||
制定日期 | 2022年11月22日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 | ||||||||
后续课程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综合故障诊断 |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核心必修课程,是在学习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具备了新能源汽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使用及维修工作岗位,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相关知识,并掌握新能源汽车常见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的使用技术。 | ||||||||
课程目标 | 1.知识目标 A1了解动力电池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A2掌握动力电池的性能参数和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 A3掌握动力电池组的成组特点。 A4掌握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 A5能够分析动力电池的冷却和加热过程,能够合作完成动力电池包检查作业项目。 A6能够说明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检测方法和常见故障及原因。 2.能力目标 B1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态。 B2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的动力电池组装、维修和检测能力。 3.素质养成目标 C1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C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C3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的意识。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 | 10% | 黄皮出勤手册 | |||||
单元评价 | 课后练习题 | 5% | 每节课测试题卷面成绩 | ||||||
期中评价 | 期中阶段测试 | 30% | 期中考试题卷面成绩 | ||||||
实践评价 | 随堂实训任务 | 5% | 任务单各项评分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考试卷 | 50% | 卷面成绩 | ||||||
指定教材 | 刘海峰,廖辉湘主编,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每个任务(单元)最多不超过2或4学时)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4 | 动力电池的认知 1.动力电池的基本知识 2.动力电池的类型及性能 | A1A2A4 | B1 | C1 | 能够遵循安全操作规范,从事新能源汽车装配与调整。 |
4 | 动力电池的认知 3.铅酸动力电池 4.碱性动力电池 | A1A2A4 | B1 | C1 | 能够遵循安全操作规范,从事新能源汽车装配与调整。 |
4 | 动力电池的认知 5.锂离子动力电池 6.燃料电池及其它动力电池 | A1A2A4 | B1 | C1 | 能够遵循安全操作规范,从事新能源汽车装配与调整。 |
4 |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认知 1.成组技术 | A3A5 | B2 | C2 | 能够根据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要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维护。 |
4 |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认知 2.系统认知和应用 | A3A5 | B2 | C2 | 能够根据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要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维护。 |
4 |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认知 3.热管理技术 | A3A5 | B2 | C2 | 能够根据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要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维护。 |
4 | 动力电池的维护与更换 1.维护动力电池组 | A6A2 | B1B2 | C3 | 能够进行新能源汽车电路分析。 |
4 | 动力电池的维护与更换 2.拆装动力电池组 | A6A2 | B1B2 | C3 | 能够进行新能源汽车电路分析。 |
4 | 动力电池的维护与更换 3.单体电池的检测 | A6A2 | B1B2 | C3 | 能够进行新能源汽车电路分析。 |
4 |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故障维修 1.系统电源及通信故障 | A4A6 | B2 | C2C3 |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策略知识。 |
4 |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故障维修 2.高电压故障 | A4A6 | B2 | C2C3 |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策略知识。 |
4 |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故障维修 3.电流传感器故障 | A4A6 | B2 | C2C3 |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策略知识。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从政策上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
电动汽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第一辆使用铅酸电池作为动力的电动汽车问世。这标志着人类对新能源的探索和利用开始了新的篇章。在此之后,电动汽车逐渐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环保的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主动寻找节能减排的解决方案,选择更加环保的出行方式,所以新能源汽车就应运面生了。
新能源汽车凭借其环保、经济、高效的特点,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并成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选择新能源汽车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也将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为载体,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维修岗位为目标,以10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结合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学习任务导入模式,设置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含有学习目标、任务描述、理论知识、任务实施、技能考核及思考练习等,真正做到教、学、做、评融为一体,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理论课主讲授课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兼职教师和实践课指导教师应从事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或培训。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校内具有新能源汽车结构实训室、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实训室、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实训室 、比亚迪纯电动汽车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基地,配套的仪器设备和场地环境条件满足本课程教学与实训需要。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教材、图书资源
②数字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录像、动画、图片、案例相当之多,课上的 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动画能够很清楚生动的说明晦涩的理论问题,录像和图片能够一定程度上 克服本课程对实践要求高,实践条件却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矛盾。多媒体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单调,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对于录像,学生们电脑已经比较普及,作为课下学习的补充是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