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标准

文章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4-12-01浏览次数:10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

课程编码

jxqx23012

建议学时

64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

8学时

学时/学分

64学时/4学分

课程类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编制人

黄杨

课程性质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审定人

孙建

制定日期

20221122

修订日期


先修课程

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

后续课程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综合故障诊断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核心必修课程,是在学习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具备了新能源汽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使用及维修工作岗位,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相关知识,并掌握新能源汽车常见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的使用技术。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A1了解动力电池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A2掌握动力电池的性能参数和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

A3掌握动力电池组的成组特点。

A4掌握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

A5能够分析动力电池的冷却和加热过程,能够合作完成动力电池包检查作业项目。

A6能够说明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检测方法和常见故障及原因。

2.能力目标

B1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态。

B2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的动力电池组装、维修和检测能力。

3.素质养成目标

C1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C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C3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的意识。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学习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分值

比例

评价标准

过程性评价

平时评价

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

10%

黄皮出勤手册

单元评价

课后练习题

5%

每节课测试题卷面成绩

期中评价

期中阶段测试

30%

期中考试题卷面成绩

实践评价

随堂实训任务

5%

任务单各项评分

终结性评价(期末)

考试卷

50%

卷面成绩

指定教材

刘海峰,廖辉湘主编,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每个任务(单元)最多不超过24学时

学时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A知识目标代码

B能力目标代码

C素质目标代码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4

动力电池的认知

1.动力电池的基本知识

2.动力电池的类型及性能

A1A2A4

B1

C1

能够遵循安全操作规范,从事新能源汽车装配与调整。

4

动力电池的认知

3.铅酸动力电池

4.碱性动力电池

A1A2A4

B1

C1

能够遵循安全操作规范,从事新能源汽车装配与调整。

4

动力电池的认知

5.锂离子动力电池

6.燃料电池及其它动力电池

A1A2A4

B1

C1

能够遵循安全操作规范,从事新能源汽车装配与调整。

4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认知

1.成组技术

A3A5

B2

C2

能够根据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要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维护。

4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认知

2.系统认知和应用

A3A5

B2

C2

能够根据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要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维护。

4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认知

3.热管理技术

A3A5

B2

C2

能够根据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要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维护。

4

动力电池的维护与更换

1.维护动力电池组

A6A2

B1B2

C3

能够进行新能源汽车电路分析。

4

动力电池的维护与更换

2.拆装动力电池组

A6A2

B1B2

C3

能够进行新能源汽车电路分析。

4

动力电池的维护与更换

3.单体电池的检测

A6A2

B1B2

C3

能够进行新能源汽车电路分析。

4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故障维修

1.系统电源及通信故障

A4A6

B2

C2C3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策略知识。

4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故障维修

2.高电压故障

A4A6

B2

C2C3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策略知识。

4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故障维修

3.电流传感器故障

A4A6

B2

C2C3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策略知识。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从政策上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

电动汽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第一辆使用铅酸电池作为动力的电动汽车问世。这标志着人类对新能源的探索和利用开始了新的篇章。在此之后,电动汽车逐渐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环保的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主动寻找节能减排的解决方案,选择更加环保的出行方式,所以新能源汽车就应运面生了。

新能源汽车凭借其环保、经济、高效的特点,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并成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选择新能源汽车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也将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为载体,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维修岗位为目标,以10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结合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学习任务导入模式,设置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含有学习目标、任务描述、理论知识、任务实施、技能考核及思考练习等,真正做到教、学、做、评融为一体,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理论课主讲授课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兼职教师和实践课指导教师应从事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或培训。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校内具有新能源汽车结构实训室、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实训室、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实训室 、比亚迪纯电动汽车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基地,配套的仪器设备和场地环境条件满足本课程教学与实训需要。

  1.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教材、图书资源

 ②数字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录像、动画、图片、案例相当之多,课上的 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动画能够很清楚生动的说明晦涩的理论问题,录像和图片能够一定程度上 克服本课程对实践要求高,实践条件却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矛盾。多媒体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单调,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对于录像,学生们电脑已经比较普及,作为课下学习的补充是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