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及产品分析》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石油及产品分析  | 课程编码  | shly23001  | ||||||
建议学时  | 68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20学时  | 学时/学分  | 68学时/4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王晶晶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
制定日期  | 2023年12月26日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基础化学(有机、物化)  | ||||||||
后续课程  | 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润滑油生产技术  | ||||||||
课程描述  | 《石油及产品分析》是石油炼制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相应的检测技能,课程选取典型的实训项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国家(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对产品进行分析检验,控制生产过程,明确产品质量,从而为学生后续岗位实习和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 ||||||||
课程目标  | 1. 知识目标 A1能说出石油及产品的化学组成; A2能说出石油及产品各理化指标的定义; A3熟悉石油产品的质量要求; A4掌握石油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的测定原理; A5掌握石油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的测定意义; A6掌握试验结果处理、判断及评价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B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常用油品分析仪器设备、能维护仪器设备并处理简单故障; B2能够利用产品标准和相关规范确定各类石油产品的分析项目; B3能够准确进行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能根据结果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B4能够撰写分析检验报告。 3. 素质养成目标 C1践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心、爱岗敬业; C2在数据处理分析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 C3在分组试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C4在记录试验数据时,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C5在查阅资料等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C6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经济意识和安全意识。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签到(C1) 作业(A4、A5、A6、B4) 课堂表现(C1) 平台学习进度(C1、C5)  | 30%  | 出勤10%、作业5%、课堂表现5%、网课平台10%  | |||||
单元评价  | 单元测验(A1、A2、A3、A4、A5、A6)  | 10%  | 阶段测验  | ||||||
期中评价  | 无  | 0%  | 无  | ||||||
实践评价  | 试验操作(B1、B2、B3)  | 10%  | 实操考核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期末考试  | 50%  | 闭卷考试  | ||||||
指定教材  | 《石油产品分析》王宝仁、孙乃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年2月第4版,ISBN:978-7-122-40345-2  |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每个任务(单元)最多不超过2或4学时)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2  | 第一章 石油产品分析概述 第一节 石油及石油产品 第二节 石油产品分析的目的、任务和标准 第三节 实验数据的处理  | A1、A6  | B2、B3  | C1、C5  | 具有依据石油炼制岗位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及现场管理的要求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 
4  | 第二章 油品基本理化性质的分析 第一节 密度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4  | 第二章 油品基本理化性质的分析 第二节 运动黏度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4  | 第二章 油品基本理化性质的分析 第三节 闪点、燃点和自燃点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2  | 第二章 油品基本理化性质的分析 第四节 残炭  | A2、A3、A4、A5  | B2  | C1、C5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4  | 第三章 油品蒸发性能的分析 第一节 馏程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4  | 
 第二节 饱和蒸气压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4  | 第四章 油品低温流动性能的分析 第一节 结晶点和冰点  | A2、A3、A4、A5  | B1、B2、B3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4  | 第四章 油品低温流动性能的分析 第二节 倾点、凝点和冷滤点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2  | 
 第一节 汽油的抗爆性  | A2、A3、A4、A5  | B1、B2  | C1、C5  |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2  | 
 第二节 柴油的着火性  | A2、A3、A4、A5  | B1、B2  | C1、C5  |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4  | 第六章 油品腐蚀性能的分析 第一节 水溶性酸、碱的测定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4  | 第六章 油品腐蚀性能的分析 第二节 酸度、酸值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4  | 第六章 油品腐蚀性能的分析 第三节 硫含量的测定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4  | 第六章 油品腐蚀性能的分析 第四节 油品的金属腐蚀试验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2  | 第七章 油品安定性能的分析 第一节 汽油的安定性  | A2、A3、A4、A5  | B1、B2  | C1、C5  |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2  | 第七章 油品安定性能的分析 第二节 柴油的安定性  | A2、A3、A4、A5  | B1、B2  | C1、C5  |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4  | 
 第一节 水分  | A2、A3、A4、A5、A6  | B1、B2、B3、B4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4  | 第八章 油品中杂质的分析 第二节 灰分 第三节 机械杂质  | A2、A3、A4、A5、A6  | B1、B2、B3  | C1、C2、C3、C4、C5、C6  | 具有依据石油炼制岗位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及现场管理的要求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 
4  | 
 第一节 石油沥青  | A2、A3、A4、A5、A6  | B1、B2、B3  | C1、C2、C3、C4、C5、C6  | 具有正确使用石油及产品主要分析检测设备并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结束教师点评知识应用,同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出现的错误进行解析,指出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例如通过油品各质量指标试验方法标准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自觉实践化工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规范;通过清华大学郝吉明教授的事迹,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学习润滑油灰分测定的意义,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的意识;通过滴沥青试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2.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应用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师生互动性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兼职教师9人,其中专职教师6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3人。
专职教师应熟悉石油及产品知识,掌握分析技能,懂得高职教育规律,有指导学生实训的经历,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双师素质”,能够设计和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能够正确、及时处理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兼职教师来自企业,应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全面掌握石油产品分析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校内实训条件: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油品质量分析实训室)
校外实训条件:各石油化工企业分析室
《石油及产品分析》课程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名称  | 基本配置要求  | 场地大小/m2  | 功能说明  | 
油品质量分析实训室  | 各类设备50余台,满足8组,每组5人,轮流进行15个实训项目  | 150m2  | 具备一体化教师功能,为《石油及产品分析》实训教学提供条件  | 
多媒体设备  |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石油产品各技术指标检测标准;
油品分析实训指导书;
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
②数字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动画等;
计算机网络系统、万方数据、超星图书等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