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应用程序开发》-课程标准

文章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4-12-26浏览次数:10

 《网络应用程序开发》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网络应用程序开发

课程编码

xxwl23009

建议学时

60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

30学时

学时/学分

60学时/4学分

课程类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编制人

景泉

课程性质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审定人

郑毅

制定日期

20231227

修订日期


先修课程

C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

网站开发技术、Python程序设计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C程序设计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涉及Java语言中基础语法、面向对象编程、异常处理、JavaAPI和集合等内容。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程序开发、网站开发等岗位,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细致缜密、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面向网络应用的简单程序编写的能力,为后续网站开发技术和Python程序设计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A1.通过学习使得学生掌握Java开发工具,掌握面向对象程序的基本结构,能够完成基本类的设计和应用。

A2.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基本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和语句。

A3.掌握程序设计的结构、设计方法。

A4.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A5.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三大特性,包括封装、继承和多态。

A6.掌握抽象类和内部类的概念。

A7.能够准确地理解接口,掌握接口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A8.理解异常处理的概念,能够准确地应用异常的处理方法,在未来工作中处理不同异常。

A9.掌握Java中常用类,使用类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A10.掌握集合类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

B1.培养学生软件安装、环境配置和软件使用与调试的能力。

B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Java语言完成简单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

B3.培养学生能够运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完成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B4.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B5.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B6.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Java应用软件开发、编码、调试能力。

B7.掌握举一反三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养成目标

C1.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深入研究的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

C2.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责任心,细致缜密的工作态度。

C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

C4.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工程知识和质量意识。

C5.培养学生提升智能型、创造型、复合型和社会型等素养的意识。

C6.培养职业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包括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规程、社会环保意识、信息保密意识等能力。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学习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分值

比例

评价标准

过程性评价

平时评价

出勤、平时表现

20%

出勤率:10%,平时作业及表现:10%

单元评价

单元知识点

10%

单元知识点掌握情况10%

期中评价

期中测验

10%

期中测验成绩10%

实践评价

实操能力

10%

实际操作动手能力10%

终结性评价(期末)

期末考试

50%

期末考试成绩50%

指定教材

Java基础入门》(黑马程序员,清华大学,2023978-7-302-59244-0)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A知识目标代码

B能力目标代码

C素质目标代码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S-素质、z-知识、N-能力

2

1Java开发入门

A1

B1B5

C1C2C3

S5S6Z6N1N2N8N10

2

 第2Java编程基础

2.1 Java基本语法

2.2 Java中的变量

A1A2

B2B4B5B7

C1C2C3

S5S6Z6N1N2N8N10

2

 第2Java编程基础

2.3 Java中的运算符

2.4选择结构语句

2.5循环结构语句

A1A2A3

B2B4B5B7

C1C2C3C4

S5S6Z6N1N2N8N10

2

 第3章面向对象(上)

3.1面向对象的思想

3.2类与对象

3.2.1类的定义

3.2.2对象的创建与使用

3.2.3对象的引用床底

3.2.4访问控制权限

A1A4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3章面向对象(上)

3.3封装性

3.3.1为什么要封装

3.3.2如何实现封装

A4A5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3章面向对象(上)

3.4构造方法

3.4.1定义构造方法

3.4.2构造方法的重载

A3A4

B4B5B6B7

C1C2C3C4

S5S6Z6N1N2N8N10

2

 第3章面向对象(上)

3.5 this关键字

3.5.1使用this关键字调用本类中的属性

3.5.2使用this关键字调用成员方法

3.5.3使用this关键字调用构造方法

A3A4

B3B4B5B6B7

C1C2C3C4

S5S6Z6N1N2N8N10

2

 第3章面向对象(上)

3.6代码块

3.6.1普通代码块

3.6.2构造代码块

A3A4

B3B4B5B6B7

C1C2C3C4

S5S6Z6N1N2N8N10

2

 第3章面向对象(上)

3.7static关键字

3.7.1静态属性

3.7.2静态方法

3.7.3静态代码块

A3A4

B3B4B5B6B7

C1C2C3C4

S5S6Z6N1N2N8N10

2

 第4章面向对象(下)

4.1继承

4.1.1继承的概念

4.1.2方法的重写

4.1.3super关键字

4.2final关键字

A3A4A5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4章面向对象(下)

4.3抽象类和接口

4.3.1抽象类

4.3.2接口

A3A4A6A7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4章面向对象(下)

4.4多态

4.4.1多态概述

4.4.2对象类型的转换

4.4.3instanceof关键字

A3A4A5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4

 第4章面向对象(下)

4.5Object

4.6内部类

4.6.1成员内部类

4.6.2局部内部类

4.6.3静态内部类

4.6.4匿名内部类

A3A4A6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4

 第5章异常

5.1什么是异常

5.2运行时异常和编译时异常

5.3 异常的处理及语法

5.4抛出异常

5.5自定义异常类

A3A4A8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6Java API

6.1字符串类

6.1.1 String

6.1.2 String类的常用方法

6.1.3 StringBuffer

A3A4A9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6Java API

6.2 System类与Runtime

6.3Math类与Random

6.4BigInterger类与BigDecimal

A3A4A9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6Java API

6.5日期和时间类

6.5.1 Date

6.5.2 Calendar

6.5.3 Instant


A3A4A9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6Java API

6.5 日期与时间格式化类

6.6.1 DateFormat

6.6.2 SimpleDateFormat

A3A4A9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6Java API

6.7 数字格式化类

6.8包装类

6.9正则表达式

A3A4A9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7章集合

7.1集合概述

7.2Collection接口

A3A4A10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7章集合

7.3 List接口

7.3.1 List接口简介

7.3.2 ArrayList

7.3.3 LinkedList

A3A4A10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7章集合

7.4 集合遍历

7.4.1 Iterator接口

7.4.2foreach循环

A3A4A10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4

 第7章集合

7.5 Set接口

7.5.1Set接口简介

7.5.2HashSet

7.5.3LinkedHashSet

7.5.4TreeSet

A3A4A10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4

 第7章集合

7.6 Map接口

7.6.1 Map接口简介

7.6.2 HashMap

7.6.3 LinkedHashMap

7.6.4TreeMap


A3A4A10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7章集合

7.7 常用工具类

7.7.1 Collections 工具类

7.7.2 Arrays工具类

A3A4A10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2

 第7章集合

7.8 Lambda表达式

A3A4A10

B3B4B5B6B7

C1C2C3C4C5C6

S5S6Z6N1N2N8N10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结束教师点评知识应用同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出现的错误进行解析,指出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例如分析学生测试结果,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与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通过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逐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操作意识、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通过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应用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师生互动性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职教师在10人,其中专职教师7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3人。均具备双师素质资格,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良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多媒体专业教室、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和相关实训设备。

 表 实训室配置与要求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功能

(实训项目)

面积、设备名称及台数要求

容量

1

网络基础实训室

软件项目训练及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训练

面积:60M2,台式机40台,投影一套,网络设备及音响设备。

40

2

网络安全实训室

软件项目训练及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训练

面积:120M2,台式机80台,投影一套,网络设备及音响设备。

80

3

Web前端实训室

软件项目训练及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训练

面积:80M2,台式机50台,投影一套,录播系统一套,网络设备及音响设备。

50

4

网络综合实训室一

软件项目训练及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训练

面积:60M2,台式机40台,投影一套,网络设备及音响设备。

40

5

网络综合实训室二

软件项目训练及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训练

面积:60M2,台式机40台,投影一套,网络设备及音响设备。

40



  1.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资源等。

①基本教学资源:

  • 教材选用基本要求按照国家规定选用规划优质教材以及校本自主研发教材。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 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包括:有关专业理论、技术、方法、思维以及实务操作类图书和文献。

②数字教学资源:

  •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 线上导学平台:学生通过提供基于教材本身又有扩展的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源,课前预习、测评,课后复习、考试、在线交流使用,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的高效碎片化学习;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统计分析学生所有学习行为数据,极大的提升教学管理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