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工业原料与产品分析(有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典型工业原料与产品分析(有机) | 课程编码 | yhfx23003 | ||||||
建议学时 | 48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24学时 | 学时/学分 | 48学时/2.5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司颐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符荣 | ||||||
制定日期 | 2023年12月20日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 | ||||||||
后续课程 | 《食品分析技术》《药物检验技术》 |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必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构建于《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有机化工生产控制——有机原料、有机半成品、有机成品的分析检验为目标任务载体实施教学过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主要研究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物性检验、定性鉴定和其组成元素及官能团的定量分析测定和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使学生能够针对有机产品的物态、性质、特点,正确进行采样、样品处理、混合物分离提纯等,利用物性检验,有机官能团定量测定进行有机化工产品质量检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课题、顶岗实践,乃至今后的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
课程目标 |
A1.掌握固体产品、液体产品、气体产品的采样方法,了解有机产品采样的基本程序、采样报告的格式,熟悉常用采样工具,了解与采样相关的国家标准;熟练掌握有机产品样品交接的程序,熟悉有机产品样品的留样规定,掌握各类有机产品样品保存方法; A2.掌握有机产品分离和富集和样品处理方法; A3.掌握有机产品密度、沸点、熔点、折光率、旋光度等物理性能参数检测的原理和检测方法; A4.掌握有机产品测定原理、测定条件和应用; A5.掌握有机产品分析结果的处理、判断方法及评价方法相关知识; A6.掌握有机产品分析过程中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B1. 能按标准或规程要求,用液一液萃取、薄层(或柱)层析、减压浓缩等方法分离富集样品中的待测组分; B2.能正确使用气压计、干燥箱、马弗炉(高温炉)、超级恒温水浴、离心机等检验辅助设备; B3.能针对有机产品样品和实验室条件选择合理合适的分析方法并制订合理科学的检验方案; B4.能读懂有机产品检验标准和物理性能检测方法标准和操作规范,能读懂的检验装置示意图; B5.能完成具体有机样品的质量分析,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准确表述分析结果,能对实验数据作出科学的评价; B6.能对检验结果进行校正、审核,分析一般检验误差产生的原因,能解决有机产品检验过程中遇到的一般技术问题,并能验证其方法的合理性并对所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C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C3.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C4.具备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出勤、作业及报告、课堂表现 | 20 | 学生的出勤率满勤(5)、积极主动参与度高(10)、报告作业的完成度与准确度高(5) | |||||
单元评价 | 口试或笔试 | 10 | 卷面或口试90—100分(10)、80—89分(9)、70—79(8)、60—69(7)、 少于60分,不合格,重考,最高(6) | ||||||
期中评价 | 笔试 | 10 | 笔试得分100分(10)、90—99分(9)、80—89分(8)、70—79分(7)、 60—69分(6),少于60分不合格,重考,最高(6) | ||||||
实践评价 | 操作考核+数据处理 | 20 | 1.独立准确完成操作任务(10),操作技能点错误1个(9),操作技能点错误2个(8),操作技能点错误3个(7),操作技能点错误4个(6),不能完成任务重新考核,最高(6) 2.数据报表得分100分(10)、90—99分(9)、80—89分(8)、70—79分(7)、 60—69分(6),少于60分重考,最高(6)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笔试 | 40 | 期末试卷卷面90—100分占比分(36-40)、80—90分(32-36)、 70—80分(28-32)、60—70分(24-28)、50—60分(20-24)、40—50分(16-20), 卷面少于40分,不及格 | ||||||
指定教材 | 《有机产品检验技术》(司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ISBN978-7-122-14349-5)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4 | 密度测定 | A1 A2 A3 | B1 B2 B3 B4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4、5 (三)能力3、7 |
4 | 折光率测定 | A1 A2 A3 | B1 B2 B3 B4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4、5、6 (三)能力1、3、7 |
4 | 旋光度测定 | A1 A2 A3 | B1 B2 B3 B4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3、4、5 (三)能力1、3 |
4 | 熔点测定 | A1 A2 A3 | B1 B2 B3 B4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4、5、6 (三)能力1、2、3 |
4 | 沸点测定 | A1 A2 A3 | B1 B2 B3 B4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3、4、5 (三)能力3、7 |
4 | 沸程测定 | A1 A2 A3 | B1 B2 B3 B4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3、4、5 (三)能力1、3、7 |
4 | 航空煤油碘值测定 | A4 A5 A6 | B3 B4 B5 B6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4、5 (三)能力3、7 |
4 | 大豆油碘值测定 | A4 A5 A6 | B3 B4 B5 B6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4、5、6 (三)能力1、3、7 |
4 | 工业季戊四醇检验 | A4 A5 A6 | B3 B4 B5 B6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4、5、6 (三)能力3、7 |
4 | 糖类检验 | A4 A5 A6 | B3 B4 B5 B6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4、5、6 (三)能力3、7 |
4 | 乙酸异戊酯合成与检验 | A4 A5 A6 | B3 B4 B5 B6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4、5、6 (三)能力3、7 |
4 | 操作考核 | A4 A5 A6 | B3 B4 B5 B6 | C1 C2 C3 C4 C5 | (一)素质3、4 (二)知识4、5、6 (三)能力1、2、3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示例: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结束教师点评知识应用同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出现的错误进行解析,指出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分析学生测试结果,逐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通过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逐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操作意识、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通过分析检验工作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案例,结合专业与学科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准确量的观念,树立崇高专业信仰、守正道求真理的职业道德与开拓钻研的创新科学品质。
2.教学模式
(1)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应用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师生互动性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实操。应根据国标要求选用典型的、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检测仪器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识别检测仪器和分析方法,熟练药物检验的流程和检验仪器的操作、检修及保养。
(3)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理论基础知识融贯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过程中教师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某个药物的质量检验项目、规范地记录、判断检验结果合格与否,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5)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团队规模:基于每届5个教学班的规模,专兼职教师8人左右,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具备“双师素质”,由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课程开发团队,并参与实践教学任务。
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任课教师应掌握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贯彻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仪器使用与维护能力;应经过现场实习、调研和行动导向教学培训。具有一定的分析检验实际背景,系统掌握分析检验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艺术,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课程负责人:熟悉分析检验技术和高职教育规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具有高级职称的“双师”教师。
企业外聘教师: 聘请企业分析检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懂得一定教学规律,掌握课程教学目标,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表1 《典型工业原料与产品分析(有机)》课程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序号 | 名称 | 基本配置要求 | 场地大小/m2 | 功能说明 |
1 | 理-实一体实训室 | 网络环境、投影设备1套、电脑3台、展板一个、熔点、沸点测定装置10套、韦氏天平、密度瓶10套、折光仪、旋光仪各10台、滴定分析仪器及常用玻璃仪器、微量滴定管45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0台、气相色谱2台、气流烘干机2个、恒温水浴2台、离心分离器1台、资料角、实训台、上下水、通风厨、电 | 150 | 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室功能,为《有机产品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实训提供条件、查阅资料 |
2 | 分析天平室 | 分析天平50台 | 50 | 实训使用 |
3 | 高温室 | 烘箱两个、高温炉两个 | 40 | 实训使用 |
4 | 实训准备室 | 电子天平一台;分层货架若干 | 40 | 存放化学试剂; 准备实训用品 |
5 | 通风橱 | 3 | 实训使用 |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网络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有机分析实训室
大型仪器室
②数字教学资源
1.网络共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