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油品分析技术 | 课程编码 | yhfx23028 | ||||||
建议学时 | 48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24学时 | 学时/学分 | 48学时/2.5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郭学本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
制定日期 | 2023年12月24日 | 修订日期 | 2024年11月29 | ||||||
先修课程 | |||||||||
后续课程 | 岗位实习 | ||||||||
课程描述 | 《油品检验技术》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面向石油产品、化工产品等分析检验岗位(群)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岗位(群)包括石油、化工等行业。本课程构建于《有机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石油化工产品检验为主要内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国家(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对产品进行分析检验,控制生产过程,明确产品质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本课程适用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二年制学生。 | ||||||||
课程目标 | 1.知识目标 A1样品的采取、制备、交接、样品处理等相关知识; A2分析检验过程中有关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的相关知识; A3有关石油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的相关知识; A4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相关知识; A5实验结果处理、判断及评价的相关知识; A6分析检验过程中有关安全、注意事项的相关知识; A7 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B1具有采样、制样及样品处理、样品交接,样品保管的能力; B2具有获取信息、制定分析方案、实施方案的能力; B3具有正确选择和使用常用仪器、设备能力; B4具有熟练操作仪器,规范操作的能力; B5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B6具有评价检验结果和误差并能消除实验误差能力; B7 具有撰写分析检验报告的能力; B8 具有对仪器进行设备维护、对简单故障进行处理的能力; B9 具有对其他检验人员制作的检验报告按管理规定进行审核能力。
C1在分析检验工作过程中,具有经济、安全、环保、成本意识; C2在数据记录时,具有诚信意识和规范意识; C3 成员间在分析检验的工作过程中,分工合作,体现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C4 在结果出现偏差时,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质量意识; C5成员间进行沟通、讨论时,体现尊重他人、文明礼貌的素质; C6能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并不断提高,具有承受挫折与迎接挑战的意识。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出勤、试验报告、 任务单、课堂表现 | 20 | 出勤5分(病假、事假一次扣0.5分)报告2分 任务单3分 课堂表现10分 | |||||
期中评价 | 线上笔试 | 10 | 期中测试卷面成绩×10%为此项总成绩:90~100分→9~10分 80~90分→8~9分 70~80分→7~8分 60~70分→6~7分 50~60分→5~6分 40~50分→4~5分 35~40分→3.5~4分 | ||||||
实践评价 | 试验项目操作 | 30 | 每个考核项目得分≥60分为合格,计入此项总成绩,超过20%的考核项目成绩<60分,此项总成绩为100分。 所有考核项目平均成绩×30%为此项总成绩: 90~100分→27~30分 80~90分→24~27分 70~80分→21~24分 60~70分→18~21分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线下笔试 | 40 | 期末试卷卷面成绩×40%为总成绩:90~100分→36~40分 80~90分→32~36分 70~80分→28~32分 60~70分→24~28分 50~60分→20~24分 40~50分→16~20分 35~40分→14~16分 卷面成绩低于35分,本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 | ||||||
指定教材 | 《油品分析技术》(温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2,ISBN978-7-122-14915-2)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8 | 情境1 汽油检验 车用乙醇汽油产品标准、基本性质及检验项目 任务1 汽油密度测定 | A1 A2 A3 | B1 B2 B3 B4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8 |
4 | 任务2 车用乙醇汽油馏程测定 | A3 A4 A5 | B3 B4 B5 B6 B7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3 |
4 | 任务3 车用乙醇汽油实际胶质测定 | A3 A4 A5 | B3 B4 B5 B6 B7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3 |
4 | 情境2 柴油检验任务 柴油产品标准、基本性质,检验项目 | A1 A2 A3 | B1 B2 B3 B5 B6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8 |
4 | 任务4 柴油闭口闪点测定 | A3 A4 A5 | B3 B4 B5 B6 B7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3 |
4 | 任务5 柴油运动黏度测定 | A3 A4 A5 | B3 B4 B5 B6 B7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3 |
4 | 任务6 柴油凝点测定 | A3 A4 A5 | B3 B4 B5 B6 B7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3 |
4 | 任务7 柴油冷滤点测定 | A3 A4 A5 | B1 B2 B3 B4 B5 B6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3 |
4 | 情境3 喷气燃料及煤油检验 任务8喷气燃料密度测定 | A4 | B1 B2 B3 B6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3 |
4 | 情境4 润滑油检验 任务9 润滑油开口闪点、燃点的测定 任务10 润滑油水分、色度的测定 | A4 | B1 B2 B3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8 |
4 | 情境5 石油蜡、沥青检验 | A4 | B1 B2 B3 B4 B5 B6 B7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 2、3、4 (二)知识3、4、6 (三)能力1、2、8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结束教师点评知识应用同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解析,指出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对于检验类任务,分析学生操作结果,与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并判断是否符合国家产品标准,逐步提升学生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生态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实际检验产品为主,通过观察企业化验室检验石油产品录像,和企业化验室人员做对比,发现自己在检验中存在哪些问题,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职教师在3人左右,其中专职教师2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1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高级工程师1人,具备双师素质资格,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良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油品分析实训室和相关实训设备。
表3 《油品分析技术》课程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序号 | 名称 | 基本配置要求 | 场地大小/m2 | 功能说明 |
1 |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 | 实训台、上下水、通风厨、电、网络终端接口 | 100 | 具有课程标准中所需的设备 |
2 | 仪器柜 | 8个 | 放置仪器 | |
3 | 药品柜 | 2个 | 放置药品、防爆 | |
4 | 油品实验仪器 | 20×4 | 试验操作 | |
5 | 一体机 | 1块 | 动画、课件、板书 |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配备相应的国家技术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
2.动画演示、企业相关试验录像、视频。
3.油品分析测定中所需各种仪器、设备;
4 教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