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基础》课程标准

文章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4-12-27浏览次数:10

 《微生物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微生物基础

课程编码

yhhs23024

建议学时

64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

24学时

学时/学分

64学时/4学分

课程类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编制人

刘雪梅

课程性质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审定人

冯璐

制定日期

20231218

修订日期


先修课程

基础化学、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

发酵工艺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生物产品分析、生物化工设备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树立无菌操作意识,能够进行菌种的分离、筛选培育和微生物的培养与测定等实验操作,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目标

(二)课程具体目标

A.知识目标

1.熟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五大类微生物类群的形态特征、菌落特征、生长繁殖特征,以及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与危害。

2.熟悉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点。

3.熟悉无菌操作技术要点。

4.熟悉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功能及其运输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

5.熟悉微生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明确有益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明确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措施与方法。

6.熟悉微生物数量测定和微生物生长量测定方法。

7.了解微生物生态学。

8.熟悉微生物基础检验中常用检样的制备技术、检验设备的使用;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B.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显微镜、高压灭菌锅、生物培养箱、离心机等仪器设备;

2.能够识别和排除常用分析仪器的常见故障,并对仪器进行基本维护与保养;

3.能完成菌种筛选与培养、纯种分离与菌种的诱变、菌种的退化、保藏与复壮等试验操作方法;

4.具备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并应用到工作岗位的能力,会用微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收集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6.能正确处理实验室“三废”。

C.素质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使学生养成查阅资料、制定计划的工作习惯;

2.树立起自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注重日常职业素质养成的意识;

3.在学习和技能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

4.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无菌的操作意识、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学习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分值

比例

评价标准

过程性评价

平时评价

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

20%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问题。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作业质量如何。

学习态度:学生是否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单元评价

各单元理论知识测试

10%

学生在单元测试中的得分情况。

实践评价

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分析等。

20%

根据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分析等进行评价,优秀者可得满分,较差者酌情扣分。评价标准可以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分析的深入性等。

终结性评价(期末)

理论知识测试

50%

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得分情况。

指定教材

应用微生物技术》(于淑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2011月,ISBN号:978-7-122-21950-3)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A知识目标代码

B能力目标代码

C素质目标代码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4

工作情境一 微生物实验室日常准备工作

项目一 认识微生物实验室

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2.微生物实验室介绍

A1A8

B1B2

C1C2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工作任务一 进入微生物实验室

A8

B1B6

C2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项目二 灭菌与无菌操作

  1.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3. 无菌操作

A3A8

B1B4

C3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工作任务2 玻璃仪器的洗涤、实验用品的包扎

工作任务3 灭菌操作训练

A3A8

B1B4

C3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项目三 微生物培养基的准备

  1.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 微生物培养基

A4

B5

C2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工作任务4 常见培养基的配制

工作任务5 固体培养基平板与斜面的制作

A4

B1

C1C2

C3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工作情境二环境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项目 微生物个体形态观察

  1. 原核微生物

  2. 真核微生物

  3.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A1

B2

C1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工作任务6 显微镜的使用及常见微生物的镜检

A2

B1

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项目二 微生物的鉴别

  1. 微生物常见的染色方法

  2. 革兰氏染色

A1A2A8

B1B6

C1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工作任务7  细菌的染色

工作任务8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A1A2A8

B1B6

C1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工作情境三 微生物的育种与保藏

 项目一 环境中的微生物

  1.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状况

  2. 微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A7

B4B5

C1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项目二 微生物的育种

  1.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3. 菌种筛选

A4

B8

C3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工作任务11 常见菌种的分离纯化技术

A4

B8

C3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项目三 菌种的复苏与保藏

  1. 菌种的退化和复壮

  2. 菌种保藏方法

A5



B3B4


C3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工作情境四微生物的培养

 项目一 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

  1.  微生物的生长

  2. 繁殖数的测定

A5A6

B4

C3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4

 项目二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1.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2. 不同废水生物处理法中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控制生长的意义

A5A6

B4

C3C4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微生物基础学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它们为人类造福。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在微生物基础的课程中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到了各个环节中。活动结束后,教师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进行了点评,还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深入解析,明确指出了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

在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操作意识。通过分组实验和项目合作,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分工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实验前就进行了详细的安全培训,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可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和企业参观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微生物基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最后,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和应用场景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让学生针对某个实际问题设计分离纯化方案,并对其进行优化。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设计,我们不仅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还在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和法律法规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模式更符合立德树人的导向,有助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模式

本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结合专业对接岗位技能要求,制定了“任务驱动-问题引领”的教学策略即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项目化教学在课前和课中合理运用信息化资源与手段设置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规模

 按照两个教学班型,配备名教师,一名课程负责人,名专职教师,一名兼职教师。

2教学团队要求

 课程负责人:熟悉微生物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懂得高职教育规律,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双师”素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

 专职教师:熟悉微生物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实践技能,具有指导实验操作的能力,具有合作精神,责任心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兼职教师: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具备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染物的知识和技能,参与课程教学任务。专、兼职教师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互补、共进。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

微生物基础》课程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序号

名称

基本配置要求

场地大小/m2

功能说明

1

教学做一体实训室

实训台、上下水、通风厨、电、网络终端接口

100

实训、查阅资料

2

仪器柜

4


放置仪器

3

药品柜

4


放置药品

4

电脑

1


动画、课件

5

投影仪

1


6

屏幕

1


7

黑板

1


板书

8

超净工作台

3


无菌操作

9

高压蒸汽灭菌锅

1


灭菌

10

低温冷藏冷冻冰箱

1


保藏菌种

11

三目生物显微镜

10


形态观察

12

气浴恒温振荡器

3


菌种培养

13

培养箱

1


菌种培养

14

离心机

1


分离


通过以上硬件环境的配备和完善,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确保微生物基础课程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1.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基本教学资源:

教材与参考书籍:选择权威、系统的教材,《应用微生物技术》(于淑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2011月,ISBN号:978-7-122-21950-3),内容涵盖微生物基础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流程和应用等;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包括经典的微生物基础著作、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案例分析等,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校外实践基地:锦州佳禾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控污水处理厂。

数字教学资源:

电子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包含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展示微生物基础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流程;设计互动性的课件,包含问题、案例和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学习平台,上传电子课件、实验指导书和学习资料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设计在线测试系统,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建立在线讨论区,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答疑,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

实验教学资源:制作实验操作的视频教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和规范;建立虚拟实验室,模拟真实的实验操作环境和流程,帮助学生进行预实验和操作练习。

网络教学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如微生物基础的最新研究进展、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建立与相关课程或专业的网络链接,方便学生进行跨学科或跨专业的学习和交流;利用社交媒体或移动应用等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