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微生物基础 | 课程编码 | yhhs23024 | ||||||
建议学时 | 64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24学时 | 学时/学分 | 64学时/4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刘雪梅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冯璐 | ||||||
制定日期 | 2023年12月18日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基础化学、生物化学 | ||||||||
后续课程 | 发酵工艺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生物产品分析、生物化工设备 |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化工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树立无菌操作意识,能够进行菌种的分离、筛选、培育和微生物的培养与测定等实验操作,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 ||||||||
课程目标 | (二)课程具体目标 A.知识目标 1.熟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五大类微生物类群的形态特征、菌落特征、生长繁殖特征,以及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与危害。 2.熟悉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点。 3.熟悉无菌操作技术要点。 4.熟悉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功能及其运输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 5.熟悉微生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明确有益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明确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措施与方法。 6.熟悉微生物数量测定和微生物生长量测定方法。 7.了解微生物生态学。 8.熟悉微生物基础检验中常用检样的制备技术、检验设备的使用;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B.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显微镜、高压灭菌锅、生物培养箱、离心机等仪器设备; 2.能够识别和排除常用分析仪器的常见故障,并对仪器进行基本维护与保养; 3.能完成菌种筛选与培养、纯种分离与菌种的诱变、菌种的退化、保藏与复壮等试验操作方法; 4.具备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并应用到工作岗位的能力,会用微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收集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6.能正确处理实验室“三废”。 C.素质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使学生养成查阅资料、制定计划的工作习惯; 2.树立起自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注重日常职业素质养成的意识; 3.在学习和技能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 4.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无菌的操作意识、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操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 | 20% |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问题。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作业质量如何。 学习态度:学生是否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
单元评价 | 各单元理论知识测试 | 10% | 学生在单元测试中的得分情况。 | ||||||
实践评价 | 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分析等。 | 20% | 根据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分析等进行评价,优秀者可得满分,较差者酌情扣分。评价标准可以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分析的深入性等。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理论知识测试 | 50% | 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得分情况。 | ||||||
指定教材 | 《应用微生物技术》(于淑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20年11月,ISBN号:978-7-122-21950-3)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4 | 工作情境一 微生物实验室日常准备工作 项目一 认识微生物实验室 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2.微生物实验室介绍 | A1、A8 | B1、B2 | C1、C2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工作任务一 进入微生物实验室 | A8 | B1、B6 | C2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项目二 灭菌与无菌操作
| A3、A8 | B1、B4 | C3、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工作任务2 玻璃仪器的洗涤、实验用品的包扎 工作任务3 灭菌操作训练 | A3、A8 | B1、B4 | C3、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项目三 微生物培养基的准备
| A4 | B5 | C2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工作任务4 常见培养基的配制 工作任务5 固体培养基平板与斜面的制作 | A4 | B1 | C1、C2 C3、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工作情境二环境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项目— 微生物个体形态观察
| A1 | B2 | C1、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工作任务6 显微镜的使用及常见微生物的镜检 | A2 | B1 | 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项目二 微生物的鉴别
| A1、A2、A8 | B1、B6 | C1、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工作任务7 细菌的染色 工作任务8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 A1、A2、A8 | B1、B6 | C1、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工作情境三 微生物的育种与保藏 项目一 环境中的微生物
| A7 | B4、B5 | C1、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项目二 微生物的育种
| A4 | B8 | C3、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工作任务11 常见菌种的分离纯化技术 | A4 | B8 | C3、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项目三 菌种的复苏与保藏
| A5 | B3、B4 | C3、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工作情境四微生物的培养 项目一 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
| A5、A6 | B4 | C3、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4 | 项目二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 A5、A6 | B4 | C3、C4 | (一)素质3 (二)知识2 (三)能力1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微生物基础学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它们为人类造福。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在微生物基础的课程中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到了各个环节中。活动结束后,教师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进行了点评,还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深入解析,明确指出了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
在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操作意识。通过分组实验和项目合作,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分工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实验前就进行了详细的安全培训,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可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和企业参观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微生物基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最后,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和应用场景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让学生针对某个实际问题设计分离纯化方案,并对其进行优化。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设计,我们不仅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还在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和法律法规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模式更符合立德树人的导向,有助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模式
本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结合专业对接岗位技能要求,制定了“任务驱动-问题引领”的教学策略,即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项目化教学,在课前和课中合理运用信息化资源与手段,设置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规模
按照两个教学班型,配备四名教师,一名课程负责人,二名专职教师,一名兼职教师。
(2)教学团队要求
课程负责人:熟悉微生物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懂得高职教育规律,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双师”素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
专职教师:熟悉微生物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实践技能,具有指导实验操作的能力,具有合作精神,责任心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兼职教师: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具备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染物的知识和技能,参与课程教学任务。专、兼职教师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互补、共进。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
《微生物基础》课程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序号 | 名称 | 基本配置要求 | 场地大小/m2 | 功能说明 |
1 | 教学做一体实训室 | 实训台、上下水、通风厨、电、网络终端接口 | 100 | 实训、查阅资料 |
2 | 仪器柜 | 4个 | 放置仪器 | |
3 | 药品柜 | 4个 | 放置药品 | |
4 | 电脑 | 1台 | 动画、课件 | |
5 | 投影仪 | 1台 | ||
6 | 屏幕 | 1个 | ||
7 | 黑板 | 1块 | 板书 | |
8 | 超净工作台 | 3台 | 无菌操作 | |
9 | 高压蒸汽灭菌锅 | 1台 | 灭菌 | |
10 | 低温冷藏冷冻冰箱 | 1台 | 保藏菌种 | |
11 | 三目生物显微镜 | 形态观察 | ||
12 | 气浴恒温振荡器 | 3台 | 菌种培养 | |
13 | 培养箱 | 1台 | 菌种培养 | |
14 | 离心机 | 1台 | 分离 |
通过以上硬件环境的配备和完善,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确保微生物基础课程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教材与参考书籍:选择权威、系统的教材,《应用微生物技术》(于淑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20年11月,ISBN号:978-7-122-21950-3),内容涵盖微生物基础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流程和应用等;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包括经典的微生物基础著作、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案例分析等,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校外实践基地:锦州佳禾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控污水处理厂。
②数字教学资源:
电子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包含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展示微生物基础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流程;设计互动性的课件,包含问题、案例和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学习平台,上传电子课件、实验指导书和学习资料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设计在线测试系统,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建立在线讨论区,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答疑,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
实验教学资源:制作实验操作的视频教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和规范;建立虚拟实验室,模拟真实的实验操作环境和流程,帮助学生进行预实验和操作练习。
网络教学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如微生物基础的最新研究进展、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建立与相关课程或专业的网络链接,方便学生进行跨学科或跨专业的学习和交流;利用社交媒体或移动应用等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