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 课程编码 | yhhj23022 | ||||||
建议学时 | 20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0学时 | 学时/学分 | 20学时/1.5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温泉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
制定日期 | 2023年12月20日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环境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识图与制图 | ||||||||
后续课程 | 岗位实习 |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环境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污水处理工、污泥处理工、中控室运行员、水质化验员及污水处理工艺员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积极向上的职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岗位实习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 | ||||||||
课程目标 | 1.知识目标 A1了解声波相关知识及原理、国家噪声污染现状; A2熟悉噪声特征、噪声控制的方法、传播途径; A3理解隔声原理、吸声原理、消声原理、隔振原理; A4掌握隔声、吸声、消声装置结构及设计; A5掌握噪声的测量; A6熟悉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B1具备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取得有用的知识的能力; B2利用声波及噪声相关原理基本设计能力; B3 噪声对环境影响评价能力; B4 噪声测量能力; B5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C1具有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较强的职业使命感; C2具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职业思想; C3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C4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精神; C5在事故处理项目仿真操作时,具有事故保护和工作安全意识; C6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出勤、作业、 课堂表现 | 20 | 出勤4分(病假、事假一次扣0.1分)作业10分(平均分×10%) 课堂表现6分(总分×6%) | |||||
期中评价 | 笔试 | 30 | 期中测试卷面成绩×10%为此项总成绩:90~100分→27~10分 80~90分→24~27分 70~80分→21~24分 60~70分→18~21分 50~60分→15~18分 40~50分→12~15分 35~40分→10.5~12分 卷面成绩低于35分,此项成绩为0。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线下笔试 | 50 | 期末试卷卷面成绩×50%为总成绩:90~100分→45~50分 80~90分→40~45分 70~80分→35~40分 60~70分→30~35分 50~60分→25~30分 40~50分→20~25分 35~40分→17.5~20分 卷面成绩低于35分,本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 | ||||||
指定教材 |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杨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05,ISBN9787504583192)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2 | 绪论 第一章 噪声控制基础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 第二节 噪声的声学特征 第三节 噪声的传播特性 | A1 A2 | B1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4、5 (二)能力6 (三)知识4、5 |
4 | 第二章隔声 第一节 隔声原理 第二节 隔声装置 第三节 隔声设计 | A3、A4 | B1 B2 B5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4、5 (二)能力6 (三)知识4、5 |
4 | 第三章 吸声 第一节 吸声原理 第二节 吸声装置 第三节 吸声技术应用 任务 吸声设计 | A3、A4 | B1 B2 B5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4、5 (二)能力6 (三)知识4、5 |
4 | 第四章 消声 第一节 消声原理 第二节 消声器 第三节 消声技术应用 任务 消声器的选用与安装 | A3、A4 | B1 B2 B5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4、5 (二)能力6 (三)知识4、5 |
2 | 第五章 隔振与阻尼 第一节 隔振原理 第二节 隔振元件 第三节 阻尼原理 任务 隔振设计 | A3、A4 | B1 B2 B5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4、5 (二)能力6 (三)知识4、5 |
2 | 第六章 噪声的测量 第一节 噪声的测量仪器 第二节 噪声监测 任务 道路声屏障插入损失的测量 | A5 | B4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4、5 (二)能力6 (三)知识4、5 |
2 | 第七章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噪声控制标准 第二节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 A6 | B3 | C1 C2 C3 C4 C5 C6 | (一)素质4、5 (二)能力6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结束教师点评知识应用同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解析,指出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对于设计任务,分析学生设计结果,逐步提升学生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对于案例分析类任务和理论学习类任务,通过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逐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生态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应用案例教学为主,应用案例来源于工程实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师生互动性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职教师在3人左右,其中专职教师2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1人。副高级教师2人,工程师以上1人,具备双师素质资格,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良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相关实训设备。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D1 项目导向系列教材
D2 动画(处理设备构造、工作原理动画;处理工艺流程动画)
D3 视频(知识讲解、应用实例)
②数字教学资源:
E1 网络平台自建课程
E2 教学微课视频
E3 教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