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新能源汽车综合故障诊断 | 课程编码 | jxqx23022 | ||||||
建议学时 | 60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8学时 | 学时/学分 | 60学时/2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董全有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孙建 | ||||||
制定日期 | 2022年11月22日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技术 | ||||||||
后续课程 | 岗位实习 |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以动力电池系统故障诊断、驱动电机性能检测、电控系统数据流分析、高压互锁回路排查、车载网络通信故障定位、充电系统兼容性测试等核心技术为重点,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新能源汽车综合故障诊断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系统掌握诊断流程与维修方法,培养故障预判、逻辑推理和精准修复的专业能力,满足行业岗位需求与职业发展进阶需要,拓宽技术视野。在实践与理论融合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复杂问题拆解能力、动态数据处理能力及创新维修思维。 | ||||||||
课程目标 |
A1 掌握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架构、高压安全技术、车载网络通信协议等基础知识;A2 掌握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电机、减速器、驱动半轴)的工作原理与故障分析逻辑;A3 掌握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交直流充电桩、车载充电机、充电线束)的电路原理图识读方法; A4 掌握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电动压缩机、热泵技术、制冷剂循环)的故障排查要点;A5 掌握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工作机制与失效诊断方法; A6 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灯光、门窗、防盗模块)的信号传输与故障代码解析方法。 2.能力目标 B1 能够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系统故障进行系统性检测、精准诊断、深入分析、高效修复与彻底排除; B2 能够熟练且规范使用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仪、示波器、绝缘电阻测试仪等专业检测维修设备; B3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多系统常见故障的检测、诊断与维修实践,积累丰富的综合故障排除经验,显著提升故障诊断逻辑思维与维修技术能力; B4 能够对新能源汽车辅助系统(转向、制动、热管理)故障进行快速定位、科学诊断、妥善修复和有效排除; B5 能够正确操作新能源汽车专用工具和防护装备,保障维修过程的安全与高效。
C1 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复杂故障诊断任务,强化团队成员间的信息交流与技术沟通能力,满足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中客户需求响应的职业要求; C2 通过分组开展故障诊断实操训练,提升团队分工协作、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适应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的团队作业模式; C3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查阅技术资料、独立钻研问题的学习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C4 通过高频次、高强度的实践操作训练,锻炼学生的体能与意志力,培养其严谨细致、勇于担当的职业素养,全面契合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的工作要求。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 | 10% | 黄皮出勤手册 | |||||
单元评价 | 课后练习题 | 5% | 每节课测试题卷面成绩 | ||||||
期中评价 | 期中阶段测试 | 30% | 期中考试题卷面成绩 | ||||||
实践评价 | 随堂实训任务 | 5% | 任务单各项评分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考试卷 | 50% | 卷面成绩 | ||||||
指定教材 |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社,王强、李楷、孙兵凡主编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每个任务(单元)最多不超过2或4学时)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2 | 1.1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 | A1 | B1 | C1 | 熟悉行业脉络,合规开展新能源汽车底盘装配 |
2 | 1.2.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特点与挑战 | A2 | B3 | C2 | 掌握技术要点,规范应对底盘装配调整挑战 |
2 | 2.1底盘总体架构 | A2 | B3 | C2 | 解析架构原理,安全完成底盘整体装配调试 |
2 | 2.2.底盘关键部件解析 | A3 | B2 | C3 | 明晰部件功能,精准实施关键部件安装调整 |
2 | 3.1.新能源汽车悬架系统特点 | A3 | B2 | C3 | 洞悉悬架特性,规范进行悬架系统安装维护 |
2 | 3.2.常见悬架类型及应用 | A4 | B4 | C4 | 区分悬架类型,科学适配应用场景装配作业 |
2 | 3.3电子控制悬架技术 | A4 | B4 | C4 | 研习电控技术,标准操作智能悬架调节校准 |
2 | 4.1.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 A4 | B4 | C4 | 把握转向架构,严谨执行转向系统安装流程 |
2 | 4.2.电动助力转向(EPS)技术 | A5A6 | B5 | C5 | 钻研EPS 技术,合规完成电动转向系统调试 |
2 | 4.3.线控转向技术发展 | A5A6 | B5 | C5 | 探索线控技术,安全推进转向系统升级装配 |
2 | 5.1.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特性 | A5A6 | B5 | C5 | 了解制动特性,规范落实制动系统安装校准 |
2 | 5.2.机械制动与电子制动系统 | A5A6 | B5 | C5 | 剖析制动类型,严格把控制动组件装配质量 |
2 | 5.3.再生制动系统 | A5A6 | B5 | C5 | 探究再生技术,精准调试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
2 | 6.1.底盘系统集成原理 | A5A6 | B5 | C5 | 领悟集成原理,高效完成底盘系统整合装配 |
2 | 6.2.底盘与车辆其他系统的协同 | A5A6 | B5 | C5 | 理解协同逻辑,准确实现多系统联调优化 |
2 | 7.1.轻量化的意义与目标 | A5A6 | B5 | C5 | 明确轻量化目标,规范应用材料开展底盘装配 |
2 | 7.2.轻量化材料与工艺 | A5A6 | B5 | C5 | 掌握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轻量化部件安装流程 |
2 | 8.1.底盘安全设计原则 | A5A6 | B5 | C5 | 恪守安全准则,严格把控底盘安全装配标准 |
2 | 8.2.可靠性设计与测试 | A5A6 | B5 | C5 | 遵循测试规范,可靠完成底盘性能调试检验 |
2 | 9.1.智能化底盘技术展望 | A5A6 | B5 | C5 | 前瞻智能趋势,创新开展智能化底盘装配实践 |
2 | 9.2.未来底盘技术创新点 | A5A6 | B5 | C5 | 聚焦技术创新,探索前沿底盘装配工艺升级 |
2 | 10.1比较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底盘 | A5A6 | B5 | C5 | 对比底盘差异,优化新能源汽车装配技术方案 |
2 | 10.2展望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 | A5A6 | B5 | C5 | 锚定发展方向,推动新能源底盘装配技术革新 |
2 | 复习 | A5A6 | B5 | C5 | 梳理知识要点,强化底盘安全装配实操能力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是在学习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技术课程、具备了电工电子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动力电池系统、电机及控制系统以及不同车型的电池与充电技术、电机及控制技术的特点。深刻认识和体会汽车电池与充电系统、电机及控制系统的故障规律和故障特点,构建和积累初步的汽车电池与充电系统、电机及控制系统、整车控制逻、高低压配电的检测诊断经验,切实培养和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故障的检测诊断的实际工作能力。面向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作岗位,培养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能力,为后续新能源汽车整车性能测试实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为学生岗位实习及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通过对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学习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及对“中国制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式
本课程遵循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为课程开发理念,按照新能源汽车服务技术领域、汽车维修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课程内容;按照“项目驱动、实践导向”的设计理念,以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育为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与汽车维修服务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开发、设计课程学习项目、任务。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
对接汽车维修职业岗位标准、汽车维修服务的生产过程,以国内主流品牌新能源汽车为载体,以故障诊断技术为核心,重点讲解其故障诊断时的高低压配电、控制逻辑和排故技巧。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知识点融入到多个实操项目的控制逻辑中,在每个项目中都配套了实操工单以及相关操作视频,让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去领悟,做到知识面全覆盖,实操任务、案例有侧重,并按照汽车故障的难易和位置进行排序教学。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要求讲师以上,有不少于6个月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能对新新源汽车进行检测、维修,能分析新能源故障。要求汽车职业资格中级以上。掌握汽能源汽车结构、工作原理。具备在学习和工作中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本课程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及实践能力,并具备工程思维能力;了解前端和后续课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和从事工作过程分析的能力,有职业实践经验;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熟悉培养对象的职业要求。
兼职教师必须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从业人员,工作满3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是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能对汽车检测与维修,并具有培训指导能力。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要求:至少需要具备4套以上高压防护设备,4套绝缘专用拆装工具,4套绝缘测试以及4套万用无损检测盒、4套示波器、4套解码器等工具。另外还需要配备4台新能源汽车整车,4台电池与充电故障检修实训台。要有万用表,绝缘表,相序仪等仪器。以及新能源汽车及举升设备等。
校外实训基地条件要求:要能接受人生进行校外实训的基地,基地需要具备多台新能源汽车整车,具有标准的汽车故障诊断工位,要有汽车实验、检测设备等。
教学资源基本要
①基本教学资源
教材、图书资源
②数字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录像、动画、图片、案例相当之多,课上的 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动画能够很清楚生动的说明晦涩的理论问题,录像和图片能够一定程度上 克服本课程对实践要求高,实践条件却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矛盾。多媒体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单调,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对于录像,学生们电脑已经比较普及,作为课下学习的补充是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