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检验样品制备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分析检验样品制备技术》 | 课程编码 | yhfx23006 | ||||||
建议学时 | 24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学时/学分 | 24学时/1.5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姜玉花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
制定日期 | 2024年2月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 | ||||||||
后续课程 | 典型工业原料与产品分析(无机)、典型工业原料与产品分析(有机)、食品分析、岗位实习 |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的课程,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前处理岗”岗位培养的一门专业课程,特别在食品、环境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中,除了采样外,主要过程就是提取和净化等前处理步骤。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样品分析中样品的预处理及分离能力,同时掌握现代分析样品预处理的新技术及常规分离方法。本课程整合了分析采样技术、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分析样品的预处理技术与分离技术。岗位覆盖实验室科研、工业生产、质量检测三大领域;化验室管理等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在样品制备与分析过程中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诚信意识、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经济、安全、环保、成本意识;承受挫折与迎接挑战;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具备采样、制样及样品处理、样品交接、样品保管的能力;正确选择样品采集与处理所需的相关仪器; 利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操作技术对食品、环境样品在进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课题、顶岗实习等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 | ||||||||
课程目标 | 1.知识目标 A1掌握样品采集与制备的相关要求,设计和方法,制定采样方案,做好样品采集安全防护; A2掌握样品前处理技术方法的相关知识; A3掌握样品处理分离技术相关知识; A4.掌握前处理误差影响因素及方法的选择; A5.熟悉样品制备与分析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B1能准确使用采样方法、采样工具进行采样,能进行现场记录; B2能正确使用相关加热设备、微波消解仪、分离富集常规设备的使用能力; B3在样品制备与分析过程中,善用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检验、评估、反馈来完成任务的工作方法的能力; B4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善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操作技术对石油、化工等行业在进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前处理能力; B5在样品处理分离技术过程中,精通样品的富集、分离技术的能力; B6在样品制备过程中,精通正确选择和使用常用仪器、设备并对其简单故障进行处理的能力;
C1在使用水、电、试剂的过程中,体现经济、安全、环保、成本意识; C2在数据记录时,体现诚信意识和规范意识;在结果与实际出现偏差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精神,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找出原因所在,体现诚信意识和质量意识; C3小组成员在分析测试的岗位工作过程中,分工合作明确,共同解决问题,体现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C4在小组讨论时,能认真倾听别人谈话,不随意插嘴打断别人说话,体现出尊重他人、文明礼貌的素质; C5在个人评价时,能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体现在社会交往中的承受挫折与迎接挑战的意识。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出勤、作业及小测验、课堂表现 | 20 | 学生的出勤率满勤(5)、积极主动参与度高(10)、报告作业的完成度与准确度高(5) | |||||
单元评价 | 口试或笔试 | 10 | 卷面或口试90—100分(10)、80—89分(9)、70—79(8)、60—69(7)、 少于60分,不合格,重考,最高(6) | ||||||
期中评价 | 笔试 | 20 | 笔试得分100分(10)、90—99分(9)、80—89分(8)、70—79分(7)、 60—69分(6),少于60分不合格,重考,最高(6)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笔试 | 50 | 期末试卷卷面90—100分占比分(36-40)、80—90分(32-36)、 70—80分(28-32)、60—70分(24-28)、50—60分(20-24)、40—50分(16-20), 卷面少于50分,不及格 | ||||||
指定教材 | 《分析样品制备技术》(高军林,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7,ISBN978-7-122-40730-6)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每个任务(单元)最多不超过2或4学时)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2 | 项目一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1认识样品的采集 | A1、A5 | B1、B3、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 |
2 | 项目一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2液体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A1、A5 | B1、B3、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 |
2 | 项目一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3固体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A1、A5 | B1、B3、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 |
2 | 项目一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4气体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5样品的管理 | A1、A5 | B1、B3、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3 |
2 | 项目二 样品前处理技术2.1湿消解法 | A2、A5 | B1、B2、B4、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 |
2 | 项目二 样品前处理技术2.2高温分解技术2.3微波消解技术 | A2、A5 | B1、B2、B4、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3 |
2 | 项目三 样品处理分离技术3.1样品的富集3.2溶剂萃取分离法 | A3、A5 | B1、B3、B5、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3 |
2 | 项目三 样品处理分离技术3.3沉淀分离法3.4离子交换分离法 | A3、A5 | B1、B3、B5、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3 |
2 | 项目三 样品处理分离技术3.5色谱分离法3.食糖中漂白剂-亚硫酸盐的测定 | A3、A5 | B1、B3、B5、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3 |
2 | 项目四 前处理误差影响因素及方法的选择4.1样品前处理误差影响因素 | A4、A5 | B1、B4、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3 |
2 | 项目四 前处理误差影响因素及方法的选择4.2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4.3样品前处理中的安全防护 | A4、A5 | B1、B4、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 |
2 | 总结及考核 | A1、A2、A3、A4、A5 | B1、B2、B3、B4、B5、B6 | C1、C2、C3、C4、C5 | (一)素质 2、3、5 (二)知识 3、4、5、6 (三)能力 1、2、3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结束,教师点评知识应用同时,对学生在课堂完成任务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解析,指出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通过分析学生课堂测试结果,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结果准确度的判断能力和数据评价、结果评价的能力;通过案例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进行问题讨论、问题的解决等活动,逐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小测验,小组讨论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操作意识、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
2.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典型应用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师生互动性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问题的主动性,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职教师在3人左右,其中专职教师2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1人;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资格,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指导实践能力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多媒体专业教室、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和相关实训仪器。
《分析检验样品制备技术》课程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序号 | 名称 | 基本配置要求 | 场地大小/m2 | 功能说明 |
1 | 教学做一体实训室 | 实训台、上下水、通风设备、电、网络终端接口 | 80 | 实训、查阅资料 |
2 | 仪器柜 | 8个 | 放置仪器 | |
3 | 药品柜 | 4个 | 放置药品 | |
4 | 一体机 | 1套 | 动画、课件、板书 | |
5 | 分析天平 | 10台 | 0.0001g精确称量 | |
6 | 高温炉 | 1台 | >1500℃灼烧样品 | |
7 | 干燥箱 | 1台 | 25-300℃烘干试样 | |
8 | 分光光度计 | 10台 | UV-Vis测量吸光度定量分析 | |
9 | 滴定装置 | 10套 | 50mL | 标定、测定 |
10 | 样品粉碎机 | 1台 | <60目粉碎试样 | |
11 | 球磨机 | 1台 | <100目打磨试样 | |
12 | 气流干燥器 | 1台 | 烘干仪器 | |
13 | 样品标准筛 | 1套 | 60-200目 | 筛分样品 |
14 | 封闭电炉 | 10个 | 加热试样或烧水 | |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1.配备相应的国家技术标准;
2.微课、动画演示
3.分析测定中所需各种仪器、设备;
②数字教学资源:
1.题库练习
2.智慧职教课程
3.教学视频
4.学习通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