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第二学期《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标准

文章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5-06-02浏览次数:10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环境工程原理

课程编码

yhhj23014

建议学时

64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

学时/学分

64学时/4学分

课程类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编制人

陈荣桓

课程性质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审定人

季宏祥

制定日期

202515

修订日期

2025.3.6

先修课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

后续课程

环境保护概论

课程描述

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系统构建环境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框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连接基础学科知识与环境工程实践应用的重要桥梁。

本课程以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为基础,教学目标明确且多元。在知识层面,学生将深入理解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熟练掌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环境工程领域的核心原理,包括沉淀、过滤、吸附、氧化还原等基本单元操作原理,以及生物处理、膜分离等复杂工艺原理;在能力培养上,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实践等环节,提升学生对环境工程问题的分析、设计和优化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进行环境工程工艺设计、设备选型与运行管理;在情感价值塑造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深刻认识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激发学生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使命感。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精准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污染物的变化机制,明确不同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中污染物迁移的特点。

  1. 熟练掌握环境工程领域中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核心工程原理,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氧化还原等基本单元操作的原理,以及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膜分离技术、催化燃烧等复杂工艺的原理。

  1. 深入理解环境工程原理中涉及的数学模型和计算公式,能够准确运用相关公式进行污染物去除效率计算、工艺参数设计和设备尺寸选型,如通过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分析环境工程系统的运行状态。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原理知识,对实际环境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诊断的能力,能够从复杂的环境现象中提炼关键问题,明确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1. 提升学生基于环境工程原理进行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的水质、大气质量标准和处理规模要求,设计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大气污染治理方案,选择合适的处理设备和构筑物。

  1. 通过实验实践、课程设计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和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环境工程解决方案。

  1. 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学会与团队成员有效协作,共同完成环境工程设计项目和案例分析,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工程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学习环境工程原理知识和进行工程实践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尊重科学事实,遵循科学规律,保证工程设计和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学习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分值

比例

评价标准

过程性评价

平时评价

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

30%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问题。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作业质量如何。

学习态度:学生是否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期中评价

包括理论知识测试等。

20%

根据学生理论知识测试进行评价,优秀者可得满分,较差者酌情扣分。评价标准可以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终结性评价(期末)

理论知识测试

50%

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得分情况。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A知识目标代码

B能力目标代码

C素质目标代码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2

第一章 绪论

1.1环境工程原理概述

A1A3

B1B2

C1C2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3

12

  1. 流体流动与输送

2.1概述

2.2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

2.3流体在管内流动的守恒原理

2.4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

2.5流体输送机械

A2A5

B2B4

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6

  1. 传热与换热器

3.1概述

3.2传热方式

3.3间壁式换热器

A2A3

B3B5

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8

  1. 质量传递

4.1质量传递基础理论

4.2质量传递的基本定律

4.3质量传递的主要类型

4.4质量传递与其他传递过程的关系

A1A4A5

B3B4B5B6

C1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12

  1. 沉降

5.1沉降的基本概念

5.2沉降的基本原理

5.3沉降的主要类型

5.4沉降过程的影响因素

5.5沉降过程的计算与分析

5.6沉降在各领域的应用

A3A4

B1B2B4B5B6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12

  1. 过滤

6.1过滤的基本概念

6.2过滤的基本原理

6.3过滤的主要类型

6.4过滤过程的影响因素

6.5过滤过程的计算与分析

6.6过滤在各领域的应用

A3A4A5

B1B2B4B5B6

C2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12

  1. 吸收

7.1吸收的基本概念

7.2吸收的基本原理

7.3吸收的主要类型

7.4吸收过程的影响因素

7.5吸收过程的计算与分析

7.6吸收在各领域的应用

A3A4A5

B1B2B3B4B5B6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一)在基础原理讲解中融入科学精神

在讲解沉淀、过滤、吸附等基本单元操作原理时,讲述科学家们在探索这些原理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例如,介绍斯托克斯在研究颗粒沉降规律时,经过大量实验和理论推导,提出斯托克斯定律,在面对实验条件简陋、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时,依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通过这些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信念,激励学生在学习和未来的科研工作中,敢于面对困难,不断探索创新。

(二)在水污染控制原理教学中强化环保意识

讲解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水污染控制工艺原理时,结合我国水环境现状及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引入典型水污染事件案例。如曾经的太湖蓝藻暴发事件,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通过分析事件原因、危害及治理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使命与担当,激发学生为改善我国水环境质量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三)在大气污染治理原理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

在讲解催化燃烧、吸收法等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原理时,结合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方针和取得的显著成果,如 “蓝天保卫战” 实施以来,我国多个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同时,介绍当前大气污染治理面临的挑战,如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治理问题。引导学生将个人的专业学习与国家的大气环境保护事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在固体废物处理原理教学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讲解固体废物填埋、焚烧、堆肥等处理技术原理时,强调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例如,介绍我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成功案例,将建筑垃圾经过处理后制成再生建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意识,让学生明白环境工程不仅要解决污染问题,更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教学模式

环境工程原理的教学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项目导向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在线学习教学等方面。同时还需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境化教学和多元化评价等方面。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职教师在6人左右,应具备双师素质资格,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良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2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教材与参考书籍:选择权威、系统的线上资源教材,内容涵盖流体流动、沉降、过滤等,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②数字教学资源:

电子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包含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展示微生物基础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流程;设计互动性的课件,包含问题、案例和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学习平台,上传电子课件、实验指导书和学习资料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设计在线测试系统,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建立在线讨论区,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答疑,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

网络教学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如微生物基础的最新研究进展、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建立与相关课程或专业的网络链接,方便学生进行跨学科或跨专业的学习和交流;利用社交媒体或移动应用等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