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第二学期《基础化学实用技术(二)》课程标准

文章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5-06-03浏览次数:10

 《基础化学实用技术(二)》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基础化学实用技术(二)

课程编码

Yhjh2300701

建议学时

32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

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

课程类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编制人

邵春雨

课程性质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审定人

贾威

制定日期

20231120

修订日期

2024.11.25

先修课程

基础化学实用技术(一)

后续课程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石油化工系,应用化工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基础化学实用技术(一)》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面向服务的企业,依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设置教学内容,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设置课程教学要求,通过对《基础化学实用技术(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化学中无机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综合利用的基础知识,以及与企业相关的重要化学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学会有机化学反应,以提高未来工作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化工产品,支援我国经济建设。

课程目标

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化工生产工作,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化工操作的任务,设定课程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

1.了解生产生活中有机物的名称、种类、作用及发展现状。

2.掌握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醇酮醛,含氮化合物等有机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制备方法。

3.了解有机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及其在食品、医疗、工业中的应用。

4.重点掌握各项有机物的合成路线、主要原材料。

5.了解、研究有机物的合成新技术、新方法。

B、能力目标:

1.能够自行运用互联网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参考学习。

2.能够自行查阅有机物的性质,针对性的找出并了解主要特性,对有机物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合成原料、合成反应各项条件、合成方法、反应机理等。

3.能够在学习后完成对各类有机物进行命名,对简单的有机合成反应进行设计。

4.能够准备合成反应相关原料、设备以及了解反应条件等,能够完成有机物的合成以及合成路线设计。

5.能够按照名称准确识别有机物,分析有机物的特点以及化学性质。

C、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标准检验的职业道德;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生活态度。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学习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分值

比例

评价标准

过程性评价

平时评价

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

30%

学生出勤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完成上课打卡,请假及时报备。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问题。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作业质量如何。

学习态度:学生是否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期中评价

包括理论知识测试

20%

根据学生理论知识测试进行评价,优秀者可得满分,较差者酌情扣分。评价标准可以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终结性评价(期末)

理论知识测试

50%

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得分情况。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A知识目标代码

B能力目标代码

C素质目标代码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2

 第一章 脂肪烃

1.1有机物基础知识

A1A3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3

2

第一章 脂肪烃

1.2 烷烃的命名

1.3烷烃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第一章 脂肪烃

1.4 烯烃及二烯烃的命名

1.5 烯烃及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第一章 脂肪烃

1.6 炔烃的命名

1.7 炔烃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第二章 环烃和杂环化合物

2.1 脂环烃的命名

2.2 脂环烃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第二章 环烃和杂环化合物

2.3 芳香烃的命名

2.4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第三章 含卤和含氧有机化合物

3.1 卤代烃的命名

3.2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第三章 含卤和含氧有机化合物

3.1 卤代烃的命名

3.2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期中考试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习题课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第三章 含卤和含氧有机化合物

3.3 醇酚醚的命名

3.4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第三章 含卤和含氧有机化合物

3.3 醇酚醚的命名

3.4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第三章 含卤和含氧有机化合物

3.5 醛酮的命名

3.6 醛酮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第三章 含卤和含氧有机化合物

3.5 醛酮的命名

3.6 醛酮的化学性质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2

总复习课

A2A3A4A5

B1B2B3B4B5

C1C2C3

 (一)素质3

 (二)知识67

(三)能力6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在基础化学实用技术(二)的课程中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到了各个环节中。活动结束后,教师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进行了点评,还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深入解析,明确指出了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在教学环节,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操作意识。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分工和解决问题。同时,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进行深入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可通过组织学生实验讨论,单位实习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基础化学实用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最后,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和应用场景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有机物进行简单合成,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优化。这样的讨论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在知识上得到了提升,还在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和法律法规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模式更符合立德树人的导向,有助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模式

 基础化学实用技术利用的教学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在线学习教学等方面。同时还需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境化教学和多元化评价等方面。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职教师在1人。应具有扎实地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提供安静的教学环境,以及充足的教学用具,比如多媒体一体机,实验器材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基础化学实用技术(二)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1.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教材与参考书籍:选择权威、系统的线上资源教材,内容包含全面的有机化学知识以及合成工艺方法,并且提供基础有机化学的合成反应条件。提供有机物生产生活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包括经典的经典的人名反应,以及与实际相关的数字教学资源:

 电子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包含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展示有机物的结构、合成方法和操作流程;设计互动性的课件,包含问题、案例和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学习平台,上传电子课件、实验指导书和学习资料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设计在线测试系统,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建立在线讨论区,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答疑,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

 网络教学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有机化学最新研究进展、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建立与相关课程或专业的网络链接,方便学生进行跨学科或跨专业的学习和交流;利用社交媒体或移动应用等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