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第一学期《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文章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5-06-02浏览次数:10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

 学时学分:总学时72 学分 实验学时20

 适用专业:畜牧兽医宠物养护畜禽生产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病原微生物总论、各论及免疫学基础知识与应用等内容。本课程不仅有专门的理论,而且有独立的实验技术,是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动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畜禽常见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的基本特征,致病机理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对后续课程特别是家畜传染病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掌握预防兽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家畜内科学、外科学、寄生虫病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验技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掌握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营养要求与类型、分类特征、遗传与变异的机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生长繁殖的条件及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和了解常见畜禽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因子,致病机理及基本的诊断与预防方法。

   〈二〉实验技能方面

   系统练习和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室操作技能,细菌的各种染色方法和形态观察,常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移植,生化试验,常用的血清学实验,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实验室检验方法,病毒的鸡胚接种,原代与传代细胞的培养与病毒接种与检验等基本操作技术,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安排46学时,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   绪言(2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我国微生物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10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细菌的基本形态与基本结构;病毒的基本结构;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形态

          二、细菌结构

   第二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单细胞性真菌

         二、多细胞性真菌

   第三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一、病毒的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

   第四节 其它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一、放线菌

          二、螺旋体

          三、霉形体

          四、衣原体

          五、立克次氏体

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理(4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及细菌生长与繁殖的条件;细菌及病毒的培养特性。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一、水分

          二、干物质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一、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三、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四、微生物酶

          五、微生物的呼吸

          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二、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三、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第四节    微生物的培养特性

    一、细菌的培养特性

    二、真菌的培养特性

    三、病毒的培养特性

      

        

第四章 微生物生态(2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微生态学、SPF动物、悉生动物、瘤胃微生物种群关系、微生态平衡失调分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空气和水的微生物生态学

          一、空气中细菌分布

          二、空气中病原菌及空气感染

          三、水中微生物分布

          四、水中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节 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学

          一、土壤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二、细菌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作用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一、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二、非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

          一、微生态平衡的概念

          二、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三、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

          一、微生态失调概念

          二、微生态失调分类

          三、微生态失调影响因素

          四、菌群失调的调整

章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2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灭菌、消毒、商业灭菌、防腐等几个概念及高温灭菌几种方法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温度

          二、干燥

          三、渗透压

          四、光线和射线

          五、超声波

          六、氧化还原电势

          七、滤过除菌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影响

          一、化学消毒剂

          二、化学治疗剂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抗生素

          二、噬菌体和细菌素

 第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微生物变异几种方式,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微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形态结构变异

          二、毒力变异

          三、培养特性变异

          四、代谢和对药物敏感性变异

      第三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机制

      第四节 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

          一、筛选

          二、人工诱变

          三、杂交育种

          四、基因工程

          五、基因工程应用

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2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侵袭力、毒素及毒力测定的常用单位

      第一节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要素

          一、侵袭力

    二、毒素

    三、毒力的测定单位

      第二节 致动物传染的必要条件

    一、病原细菌的毒力与数量

    二、病原菌入侵门户

    三、易感动物

   四、外界环境条件

      第三节 动物体对传染的表现形式

    一、明显传染

    二、隐性传染和带菌现象

章     免疫学基础 (10学时)

      本章重点与难点:免疫系统中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掌握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抗原抗体反应一般规律及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实际应用。

      第一节 免疫系统

          一、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

       第二节 抗原抗体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常用抗原抗体反应

      第四节 机体免疫力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三、抗传染免疫

          四、免疫耐受和免疫缺陷

      第五节 变态反应

             第型变态反应

       第六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一、免疫学诊断

    二、免疫学防治

   第章  重要的病原微生物 (12学时)

   本章难点重点:主要掌握以下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等。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节      布氏杆菌属

    第三节      炭疽杆菌

    第四节      猪丹毒杆菌

    第五节      多杀性巴氏杆菌

    第六节      葡萄球菌与链球菌

    第七节      假单胞菌属

    第八节      厌氧芽胞杆菌属

    第九节      嗜血杆菌属

    第十节      沙门氏菌属

    第十一节   埃希氏菌属

    第十二节   钩端螺旋体

    第十三节   病原真菌

    第十四节   口蹄疫病毒

    第十五节   猪瘟病毒

    第十六节   猪细小病毒

    第十七节   猪生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

    第十八节   伪狂犬病病毒

    第十九节   禽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十节   鸡新城疫病毒

    第二十一节        马立克氏病毒

    第二十二节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

    第二十三节        减蛋综合症病毒

    第二十四节        鸭瘟病毒

    第二十五节        小鹅瘟病毒

    第二十六节        朊病毒

    第二十七节        狂犬病病毒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教学安排20学时。实验内容分配如下:

      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及细菌基本形态观察(2学时)

      实验二:细菌抹片制备及染色(2学时)

      实验三:培养基制备(2学时)

      实验四:细菌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2学时)

      实验五:真菌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2学时)

      实验六:细菌的生化试验(4学时)

      实验七:动物试验法(2学时)

      实验八:主要病原菌认识(4学时)

     

 五、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

赵良仓《动物微生物学及检验(3),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6.

         教学参考书:

[1] 张彦明.动物微生物及检验(2).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1     

[4]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