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导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社区导论 | 课程编码 | Swsg23014 |
建议学时 | 60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4学时 | 学时/学分 | 60学时/4学分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赵鑫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
制定日期 | 2025年4月22日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社会学基础 |
后续课程 | 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社区服务 |
课程描述 | 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社区角度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社区理论观点和社区实务工作方法。了解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正确分析社区现象,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工作者职业素质,具备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为后续专业核心课奠定基础的课程。 |
课程目标 | 1.知识目标 A1具有服务于基础社区事务工作的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A2熟悉并掌握必要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A3掌握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管理规范和业务操作技能。 A4掌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B1具有较强的交流表达、与人合作、分析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关键能力。 B2具有使用智能设备采集图像视频、上报信息与社情民意、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能力。 B3特殊人群心理分析能力,能为特殊人群展开良好的专业服务。 B4掌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 3.素质养成目标 C1应用语言文字,清晰地进行感情的传递、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C2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较快地与社区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C3心理素质较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C4具有良好的服务观念,有爱心、同情心等道德素养。 C5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良好的学习态度 | 20% | 考勤和课堂表现 |
单元评价 | 掌握各单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10% | 作业完成情况 |
期中评价 |
| 0% |
|
实践评价 | 小组活动 | 20% | 社区问卷调查分组活动和个人演讲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以卷面的方式对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综合考核 | 50% | 期末考试成绩判定 |
指定教材 | 社区概论(第二版)(作者:于显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年,ISBN号9787300221090)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2 | 社区的由来 | A1 | B4 | C4C5 | 具有服务于基础社区事务工作的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服务观念和职业态度。 |
2 | 绪论 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 中国的社区建设与研究 | A1A2 | B4 | C2C3 |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社区服务的政策;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人际沟通能力,能较快与工作对象建立关系;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 |
6 | 社区性质 | A3 | B2B4 | C1C2 | 掌握社区服务的基本理论;具有使用智能设备采集图像视频;掌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
2 | 社区研究方法概述 | A3A4 | B1B3B4 | C1C2 | 掌握社区服务的业务操作技能;掌握社会工作项目策划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交流表达、与人合作、分析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关键能力;特殊人群心理分析能力;掌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
6 | 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 | A3A4 | B1B3B4 | C1C2 | 掌握社区服务的业务操作技能;掌握社会工作项目策划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交流表达、与人合作、分析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关键能力;特殊人群心理分析能力;掌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
4 | 问卷调查设计和访谈实践 | A3 | B1B4 | C1 | 掌握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管理规范和业务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交流表达、与人合作、分析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关键能力;掌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应用语言文字,清晰地进行感情的传递、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
2 | 社区研究专业方法 | A3A4 | B1B3B4 | C1C2 | 掌握社区服务的业务操作技能;掌握社会工作项目策划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交流表达、与人合作、分析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关键能力;特殊人群心理分析能力;掌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
2 | 社区人口特征 | A2 | B2 | C1C5 | 熟悉并掌握必要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使用智能设备采集图像视频、上报信息与社情民意的能力;应用语言文字,清晰地进行感情的传递、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 |
4 | 社区人口结构与过程 社区人口问题与管理 | A2 | B2 | C1C5 | 熟悉并掌握必要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使用智能设备采集图像视频、上报信息与社情民意的能力;应用语言文字,清晰地进行感情的传递、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 |
2 | 社区人口与社区发展 | A2 | B2 | C1C5 | 熟悉并掌握必要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使用智能设备采集图像视频、上报信息与社情民意的能力;应用语言文字,清晰地进行感情的传递、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 |
4 | 社区的资源与环境 | A1 | B2 | C3 | 具有服务于基础社区事务工作的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使用智能设备采集图像视频、上报信息与社情民意的能力;心理素质较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
4 | 社区的组织与管理体制 | A2A3 | B4 | C2 | 熟悉并掌握必要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管理规范和业务操作技能;掌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较快地与社区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
4 | 组织工作信息 | A2A3 | B4 | C2 | 熟悉并掌握必要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管理规范和业务操作技能;掌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较快地与社区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
8 | 社区的价值观与文化体系 | A1 | B4 | C4C5 | 具有服务于基础社区事务工作的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服务观念,有爱心、同情心等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
|
4 | 社区服务 | A2A3A4 | B1B3 | C2C4 | 熟悉并掌握必要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管理规范和业务操作技能;掌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交流表达、与人合作、分析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关键能力;特殊人群心理分析能力,能为特殊人群展开良好的专业服务;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较快地与社区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具有良好的服务观念,有爱心、同情心等道德素养。 |
4 | 社区发展 | A4 | B4 | C5 | 掌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社区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更正。尤其是在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提升方面予以指导。例如:在学生学习到社区调查问题中,着重强调团队之间的分工配合方式,加强其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社区服务过程中面对服务对象时,要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对待服务对象尤其是特殊群体要有关爱之心,要有同理心,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去与服务对象交流,具备快速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在实践环节中,要注重团队之间的协作,有良好有效的语言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教学模式
本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根据课程内容首先以案例导入课程,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提问等课堂环节了解学生掌握程度,通过实际工作案例的穿插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内容。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特增加了课堂实践环节个人演讲锻炼表达能力和问卷调查访谈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旨在指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考查其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增加业务操作能力和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兼职教师在5人左右,其中专职教师4人,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1人。专职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背景,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效果良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青年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者比例达到50%以上,具高级职称(不含高级讲师)者比例不低于20%,专业带头人最好能具有高级职称,行业专任教师专业对口、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外聘教师是来自于社区的一线工作者,具备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有十余年的社区工作经验,对于学生的岗位认知和偏实践类课程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多媒体专业教室、校内外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
实训设施名称 | 所处位置 | 主要设备 | 主要功能 |
校内多媒体专业教室 | 滨海校区学生教室 | 教学用一体机 | 理论课使用 |
校内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 | 滨海校区实训室 | 教学用一体机、电脑、桌椅 | 理论课和实训课使用 |
校外实训室 | 万成社区实训室 | 教学用一体机、电脑、桌椅 |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室主要划分为个案及心理访谈区、小组讨论区和多媒体网络操作学习区等三大功能区域。 |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①基本教学资源:
选用教材:
于显洋主编,《社区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主要参考书目:
[1] 郑杭生 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袁方 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出版社,2004。
[3] 夏建中 主编,《社区工作(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②数字教学资源:
网络共享课程:
张文华 主讲,《社区工作》,https://mooc1-1.chaoxing.com/course/202721487.html
其它学习资源: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平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