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课程编码 | xxyd23013 | ||||||
建议学时 | 90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30学时 | 学时/学分 | 90学时/5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杨学民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
制定日期 | 2023年12月15日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程序设计基础 | ||||||||
后续课程 | PHP程序设计、移动端跨平台技术 | ||||||||
课程描述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承接《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先修课程,为后续学习《Java Web 开发》《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本课程以Java 语言为载体,系统讲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大量实践案例,让学生掌握类与对象、继承、封装、多态等核心知识,培养学生运用面向对象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开发中小型Java 应用程序的技能,是学生从理论学习迈向软件开发实践的重要桥梁 。 | ||||||||
课程目标 | 1.知识目标 A1. 熟练掌握Java 语言的基本语法,包括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数组等,能够正确编写符合语法规范的Java 程序; A2.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核心概念,如类、对象、封装、继承、多态,能够准确描述各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A3.掌握Java 类的定义、属性和方法的声明与实现,以及对象的创建和使用,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类结构; A4.熟悉继承机制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子类对父类的继承、方法重写和super 关键字的使用,能够利用继承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扩展; A5.理解多态的概念和实现方式,包括方法重载、动态绑定,能够运用多态特性编写灵活、可扩展的程序; A6.了解Java 异常处理机制,掌握try-catch-finally 语句的使用,能够正确处理程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A7.掌握Java 常用类库,如String 类、包装类、集合、泛型、框架等的使用,能够利用类库提高程序开发效率。 2.能力目标 B1. 能够运用Java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将现实世界的事物抽象为类和对象,设计合理的程序架构; B2.能够熟练使用开发工具(如Eclipse、IntelliJ IDEA)进行Java 程序的开发和调试,提高开发效率。 B3.具备独立编写中小型Java 应用程序的能力,包括需求分析、功能设计、代码实现、调试和测试等环节。 B4.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小组项目中与成员有效沟通、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软件开发任务。 B5.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在线学习等方式,自主探索和掌握新的Java 技术和知识。素质养成目标 3.素质目标 C1. 培养严谨的编程态度和良好的编程习惯,注重代码的规范性、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C2.增强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编程实践中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不断优化程序设计。 C3.提高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适应软件开发行业的工作要求。 C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尊重团队成员的劳动成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出勤、平时表现 | 20% | 出勤率:10%,平时作业及表现:10% | |||||
期中评价 | 期中测验 | 20% | 期中测验成绩10% | ||||||
实践评价 | 实操能力 | 10% | 实际操作动手能力10%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期末考试 | 50% | 期末考试成绩50% | ||||||
指定教材 | 《java基础入门》(作者 黑马程序员,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ISBN号)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2 | 第一章 Java开发入门 1.1Java概述 1.2 JDK 的安装与使用 1.3 系统环境变量 1.4 Java程序程序运行机制 | A1、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二章 Java编程基础 2.1 Java编程基础 2.2Java中的变量 2.3 Java中的运算符 | A1、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二章 Java编程基础 2.1 Java编程基础 2.2Java中的变量 2.3 Java中的运算符 | A1、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二章 Java编程基础 2.4 选择结构语句 | A1、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二章 Java编程基础 2.5 循环结构语句 2.6 方法 | A1、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二章 Java编程基础 2.7 数组 | A1、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二章 Java编程基础 2.7 数组的应用 | A1、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三章 面向对象(上) 3.1 面向对象的思想 3.2 类与对象 | A2、A3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三章 面向对象(上) 3.2 类与对象 | A2、A3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三章 面向对象(上) 3.3 封装性 | A2、A3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三章 面向对象(上) 3.4 构造方法 | A2、A3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三章 面向对象(上) 3.5 this关键字 | A2、A3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三章 面向对象(上) 3.6 代码块 | A2、A3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三章 面向对象(上) 3.7 static关键字 | A2、A3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四章 面向对象(下) 4.1 继承 | A2、A4、A5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四章 面向对象(下) 4.2 final关键字 | A2、A4、A5 | B1、B2 | C1、C2、C3 | D1、D2、D3 |
4 | 第四章 面向对象(下) 4.3 抽象类和接口 | A2、A4、A5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四章 面向对象(下) 4.4 多态 | A2、A4、A5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四章 面向对象(下) 4.5 Object类 | A2、A4、A5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四章 面向对象(下) 4.6 内部类 | A2、A4、A5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章五 异常 5.1 什么是异常 5.2 运行时异常与编译时异常 | A6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五章 异常 5.3 异常处理及语法 | A6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五章 异常 5.4 抛出异常 | A6 | B1、B2 | C1、C2、C3 | D1、D2、D3 |
2 | 第五章 异常 5.5 自定义异常 | A6 | B1、B2 | C1、C2、C3 | D1、D2、D3 |
4 | 第六章 Java API 6.1 字符串类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六章 Java API 6.2 System类与Runtime类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六章 Java API 6.3 Math类与Random类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六章 Java API 6.5 日期和时间类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六章 Java API 6.7 数字格式化类 6.8 包装类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六章 Java API 6.5 日期和时间类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六章 Java API 6.7 数字格式化类 6.8 包装类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七章 集合 7.1 集合概述 7.2 Collection接口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七章 集合 7.3 List接口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七章 集合 7.4 集合遍历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七章 集合 7.5 Set接口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七章 集合 7.6 Map接口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七章 集合 7.7 常用工具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八章 泛型 8.1 泛型基础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八章 泛型 8.2 泛型类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八章 泛型 8.3 泛型接口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八章 泛型 8.4 泛型方法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2 | 第八章 泛型 8.5 类型通配符 | A7 | B2、B3、B4、B5 | C1、C2、C3,、C4 | D1、D2、D3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结束教师点评知识应用同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出现的错误进行解析,指出学生需要提升或完善的能力和素质目标。例如分析学生测试结果,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与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通过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逐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操作意识、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通过Web网页的实际制作应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应用案例教学与启发教学为主。引入实际的 Java 编程案例,结合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讲解继承和多态时,以图形绘制程序为例,展示不同图形类(如圆形、矩形、三角形)如何继承抽象图形类,并实现各自的绘制方法,体现多态特性。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如在讲解异常处理时,先让学生分析程序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异常处理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职教师在10人,其中专职教师7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3人。均具备双师素质资格,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良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多媒体专业教室、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和相关实训设备。
表 实训室配置与要求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功能 (实训项目) | 面积、设备名称及台数要求 | 容量 |
1 | 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一 | 软件项目实训 | HP电脑(40套)+柜式空调(2台)+投影仪(1套)+讲台(1套)+音响(1套) | 40 |
2 | 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二 | 软件项目实训 | HP电脑(40套)+柜式空调(2台)+投影仪(1套)+讲台(1套)+音响(1套) | 40 |
3 | Web前端开发实训室 | 软件项目实训 | HP电脑(50套)+柜式空调(2台)+投影仪(1套)+讲台(1套)+音响(1套) | 50 |
4 | 网络基础实训室 | 软件项目实训 | HP电脑(40套)+柜式空调(2台)+投影仪(1套)+讲台(1套)+音响(1套) | 40 |
5 | 基础实训室 | 软件项目实训 | HP电脑(40套)+柜式空调(2台)+投影仪(1套)+讲台(1套)+音响(1套) | 40 |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资源等。
①基本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按照国家规定选用 “十三五”规划优质教材以及校本自主研发教材。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包括:有关专业理论、技术、方法、思维以及实务操作类图书和文献。
②数字教学资源: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线上导学平台:学生通过提供基于教材本身又有扩展的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源,课前预习、测评,课后复习、考试、在线交流使用,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的高效碎片化学习;供老师(项目经理、QA、项目助理)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统计分析学生所有学习行为数据,极大的提升教学管理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