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保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数字环保基础 | 课程编码 | yhhj23018 | ||||||
建议学时 | 16学时 | 其中实践学时 | 0学时 | 学时/学分 | 16学时/1学分 | ||||
课程类型 |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 编制人 | 王晓伊 |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 审定人 | |||||||
制定日期 | 2025年2月 | 修订日期 | |||||||
先修课程 | 环境保护概论 | ||||||||
后续课程 | 环境工程实习、顶岗实习 | ||||||||
课程描述 | 数字环保基础课程是一门旨在融合环境科学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学科。该课程不仅覆盖了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当前环境问题,还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境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 ||||||||
课程目标学生能够评估环境在线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并初步判断数据对环境保护决策的支持作用 | 1.知识目标 A1握数字环保的定义及其核心要素。; A2使学生了解数字环保产生的时代背景; A3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环境信息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 ; A4理解数字环保的研究内容及体系架构; A5学生能够了解环境在线监控体系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及其主要组成部分; A6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环境在线监控体系的系统结构; A7 学生能够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 能力目标 B1引导学生认识传统环保方式面临的挑战及数字环保的应运而生; B2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数字环保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B3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字环保技术进行方案设计; B4学生能够评估环境在线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并初步判断数据对环境保护决策的支持作用; B5学生能够看懂环境在线监控体系的系统结构图; B6学生能够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 素质养成目标 C1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C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C3能够运用数字工具和技术解决环保实际问题,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C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数字环保领域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环保工作的创新发展; C5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利益相关者以及公众进行环保理念和技术的交流; C6在小组研讨及汇报时,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 ||||||||
教学方式 |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 ||||||||
学习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 分值 比例 | 评价标准 | |||||
过程性评价 | 平时评价 | 出勤、作业、 任务单、课堂表现 | 10 | 出勤2分(病假、事假一次扣0.1分)作业2.5分(平均分×2.5%) 任务单3.5分(总分×2.5%) 课堂表现2分(总分×2%) | |||||
单元评价 | 线上笔试 | 10 | 单元测试成绩×10%为此项总成绩: 90~100分→9~10分 80~90分→8~9分 70~80分→7~8分 60~70分→6~7分 50~60分→5~6分 40~50分→4~5分 35~40分→3.5~4分 卷面成绩低于35分,此项成绩为0。 | ||||||
期中评价 | 课堂测试 | 30 | 期中测试卷面成绩×30%为此项总成绩:90~100分→27~30分 80~90分→24~27分 70~80分→21~24分 60~70分→18~21分 50~60分→15~18分 40~50分→12~15分 30~40分→9~12分 卷面成绩低于30分,此项成绩为0。 | ||||||
终结性评价(期末) | 课堂笔试 | 50 | 期末试卷卷面成绩×50%为总成绩:90~100分→45~50分 80~90分→40~45分 70~80分→35~40分 60~70分→30~35分 50~60分→25~30分 40~50分→20~25分 30~40分→17.5~20分 卷面成绩低于30分,本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 | ||||||
指定教材 | 无 |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 A知识目标代码 | B能力目标代码 | C素质目标代码 |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 |
2 | 第一章数字环保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数字环保的基本概念一、数字环保的定义二、数字环保的意义 | A1 | B1 | C1 | (一)素质:1(二)能力:1 (三)知识:1 |
2 | 第二节数字环保的发展一、数字环保的产生背景二、数字环保的国内发展现状 | A2 | B2 | C21 |
(三)知识:2 | |
2 | 第三节 数字环保的理论基础一、环境信息系统理论二、生态系统理论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A3 | B3 | C3 | (一)素质:3 (二)能力:3 (三)知识:3 | |
2 | 第四节 数字环保的构成体系一、数字环保的研究内容及体系架构二、数字环保的关键技术三、数字环保标准规范 | A4 | B4 | C4 | (一)素质:4 (二)能力:4 (三)知识:4 | |
2 | 第二章数字环保的关键技术 | 第一节传感器技术 二、传感器组成 .三、传感器技术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第二节数字视技术 一、数字视频技术概述 二、数字视频技术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 A5 | B5 | C5 | (一)素质:5 (二)能力:5 (三)知识:5 |
2 | 第三节 遥感技术 一、遥感慨述 .二、遥感系统组成 三、遥感技术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一、GIS概述 二、GIS系统组成 三、GIS技术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 A6 | B6 | C6 | (一)素质:6 (二)能力:6 (三)知识:6 | |
2 | 第五节 全球定位技术 一、GPS概述 二、GPS 系统组成.三、GPS 技术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第六节计算机网络技术一、计算机网络概述二、计算机网络组成三、计算机网络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 A7 | B6 | C6 | (一)素质:7 (二)能力:6 (三)知识:6 | |
期末考试 | 理论知识复习 | —— | —— | —— | ——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数字环保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旨在培养具备环保意识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课程通过数字技术的视角,深入剖析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数据处理、环境监测等专业技能,还能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思政元素的融入上,课程强调责任担当,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激发其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同时,结合国内外环保案例,分析数字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数字环保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是培养未来环保领域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
2.教学模式
采用面对面授课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应用案例教学为主,应用案例分别来源于仿真项目和工程实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师生互动性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职教师在2人左右,其中专职教师1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1人。应具备双师素质资格,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良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多媒体专业教室。
序号 | 项目 | 数量 | 备注 |
1 | 一体机 | 1 |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硬件资源:教室、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软件资源:教材、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资料,课程大纲、人才培养方案、教案、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
慕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