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第二学期《数字环保基础》课程标准

文章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5-06-04浏览次数:10

 《数字环保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数字环保基础

课程编码

yhhj23018

建议学时

16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

学时/学分

16学时/1学分

课程类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编制人

王晓伊

课程性质

理论课理实一体□整周实训

审定人


制定日期

20252

修订日期


先修课程

环境保护概论

后续课程

环境工程实习、顶岗实习

课程描述

数字环保基础课程是一门旨在融合环境科学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学科。该课程不仅覆盖了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当前环境问题,还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境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课程目标学生能够评估环境在线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并初步判断数据对环境保护决策的支持作用

1.知识目标

A1握数字环保的定义及其核心要素。;

A2使学生了解数字环保产生的时代背景;

A3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环境信息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

A4理解数字环保的研究内容及体系架构;

A5学生能够了解环境在线监控体系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及其主要组成部分;

A6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环境在线监控体系的系统结构

A7 学生能够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

能力目标

B1引导学生认识传统环保方式面临的挑战及数字环保的应运而生;

B2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数字环保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B3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字环保技术进行方案设计;

B4学生能够评估环境在线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并初步判断数据对环境保护决策的支持作用;

B5学生能够看懂环境在线监控体系的系统结构图;

B6学生能够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

素质养成目标

C1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C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C3能够运用数字工具和技术解决环保实际问题,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C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数字环保领域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环保工作的创新发展;

C5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利益相关者以及公众进行环保理念和技术的交流;

C6在小组研讨及汇报时,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他(模拟演练)

学习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方式

(对应教学目标)

分值

比例

评价标准

过程性评价

平时评价

出勤、作业、

任务单、课堂表现

10

出勤2分(病假、事假一次扣0.1分)作业2.5分(平均分×2.5%

任务单3.5分(总分×2.5%

课堂表现2分(总分×2%

单元评价

线上笔试

10

单元测试成绩×10%为此项总成绩:

90100分→910

8090分→89

7080分→78

6070分→67

5060分→56

4050分→45

3540分→3.54

卷面成绩低于35分,此项成绩为0

期中评价

课堂测试

30

期中测试卷面成绩×30%为此项总成绩:90100分→2730

8090分→2427

7080分→2124

6070分→1821

5060分→1518

4050分→1215

3040分→912

卷面成绩低于30分,此项成绩为0

终结性评价(期末)

课堂笔试

50

期末试卷卷面成绩×50%为总成绩:90100分→4550

8090分→4045

7080分→3540

6070分→3035

5060分→2530

4050分→2025

3040分→17.520

卷面成绩低于30分,本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

指定教材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

学时

章节(情境)名称与内容

A知识目标代码

B能力目标代码

C素质目标代码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2

第一章数字环保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数字环保的基本概念一、数字环保的定义二、数字环保的意义

A1

B1  

C1

(一)素质:1(二)能力1

(三)知识1

2

第二节数字环保的发展一、数字环保的产生背景二、数字环保的国内发展现状

A2

B2   

C21

  1.  素质:2

  2. 能力2

(三)知识2

2

第三节 数字环保的理论基础一、环境信息系统理论二、生态系统理论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A3

B3

C3

 (一)素质:3

 (二)能力3

(三)知识3

2

第四节 数字环保的构成体系一、数字环保的研究内容及体系架构二、数字环保的关键技术三、数字环保标准规范

A4

B4

C4

 (一)素质:4

 (二)能力4

(三)知识4

2

第二章数字环保的关键技术

第一节传感器技术 二、传感器组成 .三、传感器技术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第二节数字视技术 一、数字视频技术概述 二、数字视频技术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A5

B5

C5

 (一)素质:5

 (二)能力5

(三)知识5

2

第三节 遥感技术 一、遥感慨述 .二、遥感系统组成 三、遥感技术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一、GIS概述 二、GIS系统组成 三、GIS技术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A6

B6

C6

 (一)素质:6

 (二)能力6

(三)知识6

2

第五节 全球定位技术 一、GPS概述  二、GPS 系统组成.三、GPS 技术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第六节计算机网络技术一、计算机网络概述二、计算机网络组成三、计算机网络在数字环保中的应用

A7

B6

C6

 (一)素质:7

 (二)能力6

(三)知识6


期末考试

理论知识复习

——

——

——

——

注:本课程标准进度表部分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10%调整。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

1.课程思政

 数字环保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旨在培养具备环保意识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课程通过数字技术的视角,深入剖析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数据处理、环境监测等专业技能,还能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思政元素的融入上,课程强调责任担当,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激发其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同时,结合国内外环保案例,分析数字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数字环保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是培养未来环保领域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

2.教学模式

采用面对面授课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应用案例教学为主,应用案例分别来源于仿真项目和工程实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师生互动性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专职教师在2人左右,其中专职教师1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1人。应具备双师素质资格,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良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多媒体专业教室。

序号

项目

数量

备注

1

一体机

1



  1.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硬件资源:教室、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软件资源:教材、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资料,课程大纲、人才培养方案、教案、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

 ②数字教学资源:

慕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