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是每位实验室工作人员最应该注意和遵守的基本要求准则,而对于目前高校来说,实验室安全仍是学校稳定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实验室安全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前提,只有充分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才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持续产出。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特别是与实验相关的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简称“生化环材”)等专业,这类实验型学科,它们的科研成果大部分来自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试验和结果分析。当前,各层面鼓励实验室开放共享,包括教学性开放和研究性开放,教学性开放是在指导老师的现场指导下开展实验,对实验安全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而研究性实验是对新事物、新方法的探索,不可预见因素很多,相对于教学性实验开放而言,开放使用后的安全可控性较弱。尤其是通常需要接触到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和有毒有害等危险化学药品或实验仪器的实验室,安全风险点较多,实验室如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生化环材”也是应用较强的基础学科,开展实验是科研工作者和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途径,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意识薄弱。长期以来,高校对实验室安全重视不足,使得实验室人员安全的意识相对淡薄,警惕性不高,没有清晰完整的实验室安全概念,缺少基本的实验室安全意识。例如做实验时忘戴护目镜,穿实验服,戴实验手套,湿手触碰电器等。虽然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着重强调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开展实验室安全入学第一课,但是实验室安全问题没有与考核直接挂钩,导致部分人员对安全防护工作不重视。部分单位只注重安全制度的修订,而未将其切实落实抓细。
2、安全防范和监管力度不够。随着科研任务的增多,高校普遍会将经费投入到高端人才的引进、教学和科研环境的改善,但是对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故部分实验室设施仍处于电路陈旧、通风不当、防火设计不合理的等状态。部分实验室为节约开支,还存在防护服、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品不足的情况。另外,在安全监管方面,存在安全检查人手不够,经验不足等情况,在遇到险情时因此耽误最好的处置时机,酿成悲剧。
3、实验室操作不规范。“生化环材”类实验室中因其专业属性,存在各式各样的试剂药品,其中就不乏危险化学品,而如对其试剂药品的性质、用途不熟悉,实验使用时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此类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 火灾、爆炸、灼伤、感染、中毒。这些事故的发生大部分都来自实验人员操作的不规范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针对目前实验室安全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做好实验室安全排查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安全隐患是所有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根源,因此,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将极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如,电气设备使用前,应先进行安全检查,检查无误后,才能接通电源。实验室停止供电、供水时,应将电源、水源全部关上,以防恢复供电供水时,由于开关未关而发生事故。离开实验室时应检查门、窗、水、电、气是否关闭。
2、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实验操作。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了解各仪器的规范使用流程和操作,杜绝未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做实验的情况。实验室安全的负责人员应在实验开展之前开展安全教育,如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佩戴防护镜和防护手套;女生必须将头发扎起来,不得穿高跟鞋、凉鞋、短裤进入实验室;实验前必须了解安全装备如灭火器、灭火毯、冲淋器、急救包等的位置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实验过程中不得追逐打闹、不得在实验室饮食、不得玩手机等。实验过程中,应在出现安全隐患的关键实验步骤加以提醒,及时规范实验人员操作,减少实验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工作。学校应统筹加强防护设备、通风设备、报警设备、灭火及逃生设备等配置。同时,将大数据的智能性和便利性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配置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防护装备与设施,如安装智能门禁与中央集成监控、建立实验室安全自动报警平台、搭建试剂安全管理平台等,使实验室能及时洞悉实验室安全状况,防患于未然和做出及时的事故应急响应,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损失。
高校实验室不仅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场所,也是学生探索科学、开拓创新的起点。切实做好实验安全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实验操作,加大实验室安全监管,提升管理效能,才能将实验室安全管理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