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近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预计年底前还会累计降息50个基点。这是美联储2020年3月以来的首次降息,引发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多国央行跟随其降息。降息是美联储为提振经济采取的重要货币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联储历次降息周期中,降息次数均大于2次、累计降息幅度均在75个基点以上。全球最大经济体调整货币政策的背后有何深意?将给能源行业和国际油价带来哪些影响?本期专题将进行深入探讨。
降息并非油价和石油行业的“强心剂”
●国 丰
9月18日,美联储开启了2020年3月以来的首次降息,而且50个基点的降息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其还计划今年再进行两次各25个基点的降息。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进入相对宽松阶段,对全球经济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在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石油供需基本面总体宽松的大背景下,对油气行业和油价的影响相对有限。
降息难改油价弱势格局
理论上,降息会导致美元走弱,进而推动石油和天然气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过,原油有多重属性,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货币政策只是原油金融属性的一部分,无法决定油价走势。
从历史来看,美国1984年以来共进行了6轮降息,首次降息当日和整个降息周期内,油价上涨与下跌次数均为3次,涨跌幅度相近,并且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这主要是因为美联储降息的目的在于预防美国经济下滑和劳动力市场疲软,仅会间接影响油气等大宗商品市场。
具体到此次降息,消息公布后,布伦特原油价格和WTI价格一度快速冲高,但在美联储进一步阐述货币政策,并强调将根据情况调整降息步伐后又转为下跌,最终均小幅收跌。此后几个交易日,国际油价也呈现了涨跌不一的走势,且都与降息关系不大,其中,油价在9月26日因“沙特可能选择保市场份额”的传言大幅下跌近3%,这表明供需基本面的影响更大、更直接。
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年初以来,全球石油需求一直不及预期。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为80万桶/日,是疫情以来的最低增速。此外,刚结束的欧美驾驶季石油需求也没有给市场带来“惊喜”。受此影响,主要机构都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国际能源署表示,即使欧佩克+放弃逐步恢复额外减产的计划,今年四季度和2025年的石油市场也将处于供应过剩状态。
在供应端,欧佩克+实行联合减产以来,以美国、巴西、圭亚那为代表的美洲地区成为全球石油供应增长的主要力量,使石油市场处于相对偏紧的弱平衡状态。然而,欧佩克+当前的减产规模已超过700万桶/日,如果其中的220万桶/日自愿额外减产按计划从今年12月开始逐步回归市场,将导致供应量大幅增加,给油价带来较大的下行压力。
总体而言,虽然短期内有飓风导致美国墨西哥湾海上部分油气生产暂停、哈萨克斯坦卡沙甘油田停产维护等因素支撑,中期内有欧佩克+限产保价托底,且有美联储降息增强宏观经济向好预期,以及我国多项政策齐发促进经济活力的加持,但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总体相对宽松的局面难以扭转,油价将在其主导下围绕75美元/桶弱势震荡,且不排除在个别时段跌破70美元/桶甚至更低的可能。
降息或加快石油公司资产优化步伐
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红利”消退,油气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滑,加之石油公司希望尽快建立起与能源转型相适应的新经营模式,油气领域开始了新一轮资产剥离、并购和裁员。
其中,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先后发起了公司史上最大规模的油气资产并购交易,把目光投向最具增长潜力的美国二叠纪盆地页岩油和圭亚那海上项目;壳牌退出多个无法实现持续商业化运营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出售部分低效的上游资产和炼厂,并计划通过削减岗位数量提升上游核心资产效率;bp、道达尔能源等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通过资产优化实现战略调整是石油公司适应行业变革的主要手段,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美联储开启降息后,其他主要国家或将跟进,会增加全球市场的资金特别是美元流动性,并吸引部分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能源领域,尤其是油气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行业。这将推动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上涨,同时使融资变得更容易、成本更低,有利于石油公司优化资产配置。
此外,虽然美国页岩油生产商近年来一直坚持严格的投资纪律,但相对其他资源而言,页岩油对资金的依赖程度更高,降息则有助于降低页岩油产业的综合成本和债务压力,从而增强页岩油生产商的增产意愿,增加石油市场供应。
美元等主要货币利率下降同样有助于降低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融资成本和预期收益率,从而改善项目的整体盈利能力,提升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项目投资和建设的积极性。此外, 国际能源署9月初曾表示,继全球对太阳能的投资2023年首次超过石油后,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之间的投资差距会越来越大,目前全球每有1美元投向化石燃料,就有约1.7美元投向清洁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速度将比预期要快。
在能源转型已成为主要共识的大背景下,预计降息在资金层面带给低碳能源的利好将超过油气行业,可能加速清洁低碳能源对油气等化石能源的替代进程。
我国能源企业应主动应对油价波动
目前,全球能源市场已进入结构性调整的新阶段,油价快速、大幅波动将成为未来较长时间的常态。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对石油市场和油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但我国的能源企业仍需要更积极主动参与价格形成过程、应对价格波动。
在实货交易领域,一方面,我国能源企业要更重视进口原油的差异化,尽量避免在个别资源区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减少“内耗”;另一方面,针对中东等主要油气资源区普遍存在的“亚洲溢价”,我国能源企业应适时主动对外发声,避免自身利益受损。
在期货交易领域,我国能源企业要深刻认识期货在国际油价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作为套期保值工具平抑价格波动风险的作用,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内外油气期货市场,主动参与价格形成过程,利用简单有效的套期保值工具组合及时锁定成本和利润,从而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美联储降息影响国际油价的历史回顾
美联储降息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经济基本面下行和突发性风险。降息策略通常分为“缓步式”降息和“骤降式”降息,但在消费仍有韧性、经济深度衰退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也会采取“预防式”降息。例如,首次开启降息后,可能暂停一段时间以观察效果,而非连续降息。在不同的背景下,降息策略给国际油价带来的影响也不同。
1984年9月~1987年1月:压制强美元与赤字的“预防式”降息
1984年,美联储希望压制强美元与赤字循环,在通胀预期稳定的情况下,采取“预防式”降息措施以避免美元大幅下行对经济造成冲击,缓解美国经济内部不平衡。至1986年6月,美联储共降息17次,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11.5%下调至5.875%。从1984年9月开始降息至1985年1月,国际油价小幅下行,最大跌幅达14.87%。到1985年底,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发生明显变化,并主导了油价走势。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为抢占市场份额开始大幅增产原油。据统计,1985年12月~1986年3月,欧佩克原油产量增加了250万桶/日,同期WTI价格从31.3美元/桶跌至近10美元/桶。
1989年6月~1992年9月:经济下行的“缓步式”降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失业率抬升,3个月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值持续收窄及至倒挂。美联储于1989年6月~1992年9月累计降息23次,共计675个基点,持续时间长且幅度大。其间,全球地缘政治局势一度主导油价走势,1990年8月爆发的海湾战争引发市场对全球石油供应中断的担忧加剧,国际油价从7月底的21美元/桶急剧攀升至10月中旬的46美元/桶;1990年8月底,欧佩克召开紧急会议,允许成员国在海湾危机期间增加石油产量,国际油价迅速回落至20美元/桶上下。
1995年7月~1996年2月:经济基本面下的“预防式”降息
1994年美联储密集加息后,美国GDP、消费等经济数据进入一轮缓步下行周期,通胀率回落为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留出空间。美联储于1995年7月降息25个基点,至1996年2月累计降息3次,共75个基点。1995年4月美国失业率开始逆转上行,供应管理研究所(ISM)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在5月首次落入收缩区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迫使美联储在7月降息25个基点,随后美联储连续3次会议维持利率不变,直到12月由于财政收缩压力再度降息25个基点;1996年2月的降息则是在通胀稳定及失业率处于阶段性低位的背景下,美联储为应对潜在的经济衰退风险而采取的“预防式”降息。同期国际油价波动无明显规律性,基本稳定在15~20美元/桶。
2001年1月~2003年6月:经济下行叠加美股大跌的“骤降式”降息
2000年3月,科技泡沫破裂导致美股大跌,美联储并未因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而放松政策,反而基于物价压力加息50个基点。随着美股持续下跌影响私营企业财富,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美联储于2001年1月开始降息,至2003年6月累计降息13次,共550个基点。在降息频率较高的初期,国际油价先跌后涨,基本维持在20~30美元/桶。2002年后,降息频率明显放缓,叠加委内瑞拉陷入长期罢工及伊拉克战争爆发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油价整体呈震荡上行态势。
2007年9月~2008年12月:突发风险的“骤降式”降息
为防范金融风险蔓延,美联储于2007年9月开启降息周期,至2008年12月累计降息10次,共525个基点。在石油市场供需平衡偏紧,叠加美元贬值、投机资金炒作的因素下,国际油价持续上涨至140美元/桶以上;随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原油需求大幅减少,国际油价从145美元/桶跌至34美元/桶。2009年次贷危机结束后,受益于主要经济体经济回暖,以及各国政府的量化宽松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际油价震荡走高。
2019年7月~2020年3月:经济下行的“缓步式”降息+突发风险的“骤降式”降息
2019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动能放缓,3个月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利差持续收窄,于2019年5月出现倒挂,股权风险溢价攀升使得美股再度下跌,迫使美联储7月启动降息。2020年疫情蔓延,美国经济短时期内遭受重创,美联储于2020年3月连续两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共150个基点。与此同时,市场供需基本面再度发生较大变化,疫情导致石油市场需求萎缩,叠加沙特、俄罗斯展开价格战,2020年4月国际油价均值跌至16.7美元/桶低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欧佩克+达成史上最大规模减产协议,5月1日起减产970万桶/日,国际油价筑底反弹,12月WTI均价回升至47.07美元/桶,升幅达到181.86%。
(吴宇嘉 石洪宇 王利宁 任贵民)
全球多国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
本报讯 美联储9月18日宣布降息后,多国央行紧随其降息步伐。9月19日,科威特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4%;巴林央行宣布下调隔夜存款利率50个基点,至5.5%;阿联酋央行宣布降息50个基点,至4.9%;卡塔尔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回购利率55个基点;南非央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8%。
此外,在美联储降息前已有部分央行率先降息,如印尼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6%。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央行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如挪威央行和英国央行。英国央行强调,未来将逐步降低利率,但将取决于价格压力是否继续缓解。(李芊睿)
近期国际油价预测汇总
花旗:布伦特均价四季度将维持在每桶70~75美元
花旗集团华尔街分析师表示,欧佩克+减产,以及利比亚石油出口暂停,将导致石油市场出现赤字,或暂时支撑布伦特原油价格四季度维持在每桶70~75美元。但其也警告称,2025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将再次疲软,由于每日有100万桶原油的过剩,将跌至每桶60美元。
埃尼公司:布伦特均价四季度将反弹至每桶80美元
意大利埃尼公司首席执行官克劳迪奥·德斯卡尔齐表示,布伦特原油价格将在四季度反弹至每桶80美元,意大利气价将为每兆瓦时30欧元(约合232.04元人民币)左右。油价波动较大,供应链无法支撑全球每日1.04亿桶原油的需求。虽然有生产潜力,但上游行业的项目和投资并不多。
麦格理集团:今年剩余时间布伦特均价为每桶80美元
麦格理集团将今年剩余时间布伦特原油价格的预测下调了2美元/桶,至每桶80美元。而9月早些时候,麦格理集团将WTI的预期价格下调了同样幅度,预计今年剩余时间平均为每桶75美元。但其表示,由于需求低于预期,石油市场未来5个季度将转为供应过剩。
摩根士丹利:布伦特均价四季度为每桶75美元
摩根士丹利将布伦特原油价格四季度预期下调至每桶75美元。分析师认为,需求方面的不利因素正在上升,这是其下调四季度油价预测的主要原因。
富国银行:2025年布伦特均价将为每桶70美元
华尔街富国银行表示, 由于全球原油供应过剩风险增加,油价将在2025年前保持较低水平。虽然目前市场偏紧,但欧佩克+年底或将放松减产计划,将进一步增加2025年供应过剩的可能性。其预测,2025年全球石油供应将从2024年的1.028亿桶/日增加到1.048亿桶/日;2025年布伦特均价将为每桶70美元,WTI均价将为每桶65美元。
高盛:油价将因供应担忧而上涨
高盛近期将四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区间下调5美元,至每桶70~85美元。高盛的油价预测受到几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包括美联储降息、美国强劲的经济数据等。此外,飓风的形成也提醒市场,其仍有能力扰乱石油市场供应。高盛认为油价近期有上涨潜力,但市场波动和地缘政治事件可能使交易商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