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就是要:管人心,跟过程,定重点,找规律,识改进,拿结果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4-12-29浏览次数:10

生产管理,说起来复杂,说起来难管,只要抓住以下这五点,就会带领团队实现预期的目标,保住团队共同的利益,赢得领导的认可与重用:


第一:管人心
要想管好生产,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管好“团队人心”,实现“走心管理”。
团队从“心”接收了管理者,管理者的“要求”就很容易在团队内部得到落实,比如:
现场的生产安全要求
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
现场的劳动纪律要求
生产计划的进度要求
生产任务的交期要求
过程的材料有效管控
生产的有效产出率
生产的目标产量保障
生产管理者,要想管好“团队的人心”,要建立生产团队的“人事档案”,把生产团队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都要摸清楚;其次一定要善于接近团队,了解团队的思想动态,清楚团队的内心需求,知悉团队的家庭背景,掌握团队的工作技能,目的就是为了在规划部署生产工作时,做到“知人善用”、“因人施教”、“因人沟通”,避免在规划部署生产工作时引起误解误会,影响生产团队的和谐度与团结性。


第二:跟过程
生产管理分为三大阶段:生产开始前、生产执行中、生产结束后。
生产执行中是生产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所有的生产管理绩效能否达成都取决于生产执行的符合性,比如:
生产过程的质量绩效
生产过程的生产安全绩效
生产过程的有效产出率
生产计划的准时达成率
生产人均效率的达成
没有符合的过程,绝对不会有符合的结果。
过程小小的偏离,有可能导致结果严重的不合规。
作为生产管理者,一定要善于跟踪生产过程,督促生产过程的执行符合规定的要求,主要包括:
现场人员的执行行为与状态
现场人员的执行步骤与结果
现场设备的运行性能与状态
现场物料的使用状况与管理
现场操作方法的状态与管理
现场作业环境条件的状态符合
现场过程监测的行为与结果
生产过程的变更执行与结果
每个方面,生产管理者都有跟踪、监督、检查的责任与义务,验证过程的符合性,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组织处理解决,确保过程的符合,保障结果的符合。


第三:定重点
生产管理一定找到管理的重点,才能确保生产管理的“事半功倍”之效果。
生产管理的重点通常包括两大方面:
对生产结果的符合性影响比较大的岗位、工序、设备,称之为固定性的重点
根据以往的生产管理结果,经过总结分析,识别出来的管理重点,称之为可变化的重点
不论是固定性的重点,还是可变化的重点,生产管理者都要重点关注,包括:
班前的提醒与提示
班中的检查与指导
班后的总结与分析
管好了“重点”,就相当于保住了“生产的绩效”,保护了“团队的利益”。


第四:找规律
生产管理确实复杂,难管,但只要用心找到“规律”,就会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益”,所以,生产管理者一定要善于总结分析“生产管理的结果”,通过“结果的发展走向或趋势”确定问题发生的规律,找到生产管理的重点,以提高“生产管理的质量与效果”。比如:
问题发生的集中时间点
问题出现的集中环节点
问题出现的集中品项类
问题出现的集中岗位点


第四:识改进
改进通常分为两种:预防性地改进、补救性地改进。
生产管理者一定要经常对生产状况做好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识别改进的机会(预警点),提前排查分析原因、确定根本原因、探讨改进措施、确定可行的措施、实施可行的措施、验证措施的效果、巩固强化措施,目的就是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能其变为问题。
其次生产管理者一定要针对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组织分析排查原因、确定根本原因、探讨改进措施、确定可行的措施、实施可行的措施、验证措施的效果、巩固强化措施,目的就是防止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或在其他场所出现。


第五:拿结果
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拿到预期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是零,结果就是尊严、就是价值、就是效益。
因为:
没有结果的管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管理;没有结果的管理,是没有任何效益的管理;一切都是无用功。
所以说,生产管理者,不论是管人员、理事情、跟过程,还是做培训、开会议、搞宣传,都要以“结果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围绕“结果”、“目标”开展所有的管理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管理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付出与努力,才是最有尊严的付出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