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量储存MIC埋隐患!化工项目设计如何本质更安全?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4-12-29浏览次数:10

据相关报道,印度博帕尔泄漏事故发生时,工厂内有3个MIC(异氰酸甲酯)储罐,每个储罐的存储量约为57m3。按照操作要求,储罐中MIC液位不得超过60%(在美国西弗吉尼亚类似的工厂要求不超过50%)。但在事故发生时,实际液位是87%。因此,在泄漏的在2小时内,便有大约25吨的MIC进入大气,致使工厂下风向8公里内的区域都暴露在泄漏的化学品中,短时间内造成周围25平方公里范围内居民大量伤亡。

MIC是剧毒化学品,沸点只有36℃∽39℃,具有挥发性且易燃、易爆,燃烧时会产生氰化氢与氮氧化物等剧毒气体。只要有极少量短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就会让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就会使人窒息。大量储存剧毒化学品,从本质上就是不安全的,为事故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40年过去了,类似的本质不安全所引发的事故,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在今天是否还在发生呢?

诚然,40年来,我国化学工业生产装置、工艺技术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尤其是近十多年,国家强力推动本质安全提升,推进自动化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T 3034-2022)还将“本质更安全”作为20个要素中的一个独立要素,这是我们这么多年反思与提升的结果。

但笔者在企业检查时,还是常听到企业陪同人员自信地说:“岗位操作工都干了10多年了,手动比自动化控制还可靠,不会发生失误的。”这种盲目自信,寄希望操作不犯错误的做法,暴露了企业对本质安全设计的不重视。

什么叫本质更安全的设计?也就是要按照最小化、替代、缓和、简化四原则进行设计。借用博帕尔泄漏事故作个参照,就是:储存或使用更少的MIC,即便泄漏也可以管控在安全的范围内;采用其他低毒化学品替代MIC,让泄漏变得并不可怕;采用更加缓和的工艺,让生产过程更加平和;采用简化的操作程序或设备,使得即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阀门内漏入储罐的情况。





那么,危险化学品企业如何提升化工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呢?



首先,是最小化原则


企业可通过优化工艺、提升生产运行管理、优化供应商管理、加强销售管理,减少危险有害物料的在线量,降低危险物料的库存。博帕尔事故未遵循“最小化”的本质安全原则,在满足工艺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艺系统内危险化学品的存储量。

最小化原则的重要应用之一是反应器的选择

目前,被广泛推广应用的微通道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就很好遵循了最小化原则。这类反应器通常体积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与体积比,意味着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快地传递和散发,降低了热量积累和温度升高的风险。

储存和输送的物料也应满足最小化原则

因为储存设备和输送管线是发生泄漏的重要危险源,所以必须确认危害性原料或中间产物的最小储存量。尤其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储存和运输具有危害性的中间产物或副产物。如:生产丙烯腈流程的副产物氢氰酸直接作为其它生产单元的原料,从而消除了对氢氰酸的储存。



其次,是替代原则


即尽量采用无毒或毒性小的化学品替代毒性大的化学品。博帕尔事故中,MIC是该厂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工厂设计阶段,可以考虑其他工艺路线,以此避免产生如此毒性的中间产物。当时,已有两家类似的工厂采用了其他替代的工艺路线,成功避免了在工艺过程中产生MIC。

替代原则主要考虑对反应物和溶剂的替代。通过采用新原料,改变反应路线,开发新型技术,实现对危害反应物(或反应路径)的替代。反应物替代有以下三个方面:

01
反应物选择

可借助化学品理化特性数据库,将可燃、有毒或高毒的物质用不易燃、无毒或低毒的物质替代等,来限制或减少危害;

02
反应条件

通过采用新工艺路线,规避产生危险的中间产物或危险原料,或用催化剂等有效化学剂来降低副反应危害,改善条件苛刻度;

03

反应路线

通过各种试验优化过程工艺,促使反应介质浓度、温度和压力降低,从而缓和反应条件。如:氨氧化过程生产丙烯腈,以氨和丙烯代替乙炔和氰化氢作为原料,消除危害性原料氰化氢;用碳四原料生产烷基化汽油,采用固体酸催化剂代替氢氟酸,消除了危害性原料氢氟酸。



再次,是缓和原则


博帕尔事故中泄漏的MIC,其沸点为39.1℃,很容易气化,因此,工艺设计时采用了冷冻系统。这遵循了本质安全的第三原则——缓和原则,但令人遗憾的是,事故发生前冷冻系统被人为停用了。

缓和通常采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式,前者包括稀释、制冷等,后者则通过化学方法改良苛刻的过程条件。沸点较低的物质常储存于压力系统中,通过用高沸点溶剂进行稀释降低系统压力,发生泄漏时可有效降低泄漏速率。如果过程允许,应在稀释状态下储存和操作危害性物质,如:氨水代替液氨、盐酸代替氯化氢、稀释的硫酸代替发烟硫酸等。稀释系统还可应用于缓和反应速率、限制最高反应温度等方面。

制冷具有类似于稀释的优点。如:氯通常在低于其常压沸点下储存,可以减小物质蒸气压,有效降低泄漏时物质的气化速率,减少或消除液体气溶胶的形成,从而提高过程的本质安全性。



最后,是简化原则


企业应尽可能简化工艺流程及操作方法,减少人为失误的概率。简单的工艺、设备和系统往往具有更高的本质安全性,因为简单的工艺、设备所包含的部件较少,可以减少失误。

2020年11月17日,吉安市某医药化工企业发生蒸馏釜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操作工在取样前操作时,本应先关真空阀、降温,再通入氮气置换内部气体,停止搅拌再放空。实际上,操作工未待蒸馏釜降温、没有先通入氮气,而是错误地先开放空阀,导致蒸馏釜中进入大量空气,引发二氯甲烷、偶氮二甲酸二乙酯等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了爆炸。反思一下,如果当氮气置换与放空实现互锁,就不会出现先开放空阀的情况。

按照墨菲定律,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而人的失误概率高又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无论企业的操作规程多么完善,人员的培训多么精心,企业的管理多么严格,只要存在复杂的、需要人工反复的操作,如开阀(关)阀加(停)料,反复蒸汽加热、切换循环水冷水,采用氮气置换打开釜盖,手工投放多种袋(桶)装物料,或者通过人工观察是否达到反应或蒸馏的终点,这些有人参与的反复的操作都有可能失误而引发事故。

因此,企业要消除不必要的复杂性,使工厂和生产过程更容易设计、建造和操作,降低操作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开展容错设计,使其不易发生设备、控制和人为故障。如:强化反应器设计,能够减少复杂的安全装置。反应器设计压力若能大于反应失效时的最大压力,则不需要超压安全联锁装置,同时有效减小泄放系统的尺寸,从而使过程设备简化,但前提是要充分理解失效条件下的反应机理、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并进行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本质安全的四个原则在应用时很难同时得到满足,需要结合过程失效机理进行权衡,深入研究综合评价方法作为决策的重要支撑。

例如:将1个进行复杂反应的间歇反应器分解成3个较小的反应器完成,可以减小单个反应器的复杂性,减少物料流股间的交互作用,但分解后反应器个数增加,且中间产物的属性及输送也会增大过程的复杂性,与最小化原则相比,恰为相反的过程。

同时,本质安全原则的应用有赖于新型过程和技术的开发,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型反应路径、新型催化剂等。建议企业应定期跟踪同类企业、同类装置在本质更安全方面的最佳工程实践,并逐步应用,实现装置的本质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