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保护原理分继电保护主要以下种类:
电流保护
- 过电流保护:当线路电流超过设定值时,保护装置动作,常用于35kV及以下的单侧电源电网。如线路过载时,过电流保护可及时切断电路,防止线路过热损坏。
- 电流速断保护:能快速切断靠近电源端的短路故障电流,通常与过电流保护配合使用。
- 零序电流保护:利用接地短路时产生的零序电流实现有选择性的保护,广泛应用于110kV及以上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
电压保护
- 过电压保护:用于保护电气设备免受雷击过电压、操作过电压等危害。如氧化锌避雷器可在过电压时导通泄流,保护电气设备绝缘。
- 欠电压保护:当系统电压低于设定值时,保护装置动作,防止电动机等设备在低电压下运行损坏。
距离保护:根据测量阻抗来判断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距离,能快速切除本线路全长范围内的故障,常用于110kV及以上的高压输电线路。
差动保护
- 纵联差动保护:通过比较被保护设备两端的电流大小和相位来判断故障,常用于变压器、发电机等重要设备的主保护。
- 横联差动保护:适用于多分支的平行线路,能快速切除平行线路内部的相间短路故障 。
方向保护:依据故障电流的方向来判别故障区域,常与电流保护配合,构成方向电流保护,用于双侧电源网络。
常见保护类型及其保护对象如下图

继电保护范围划分
大多数保护装置都是通过对接入电压、电流量进行分析,判断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而电流量取自各间隔的电流互感器二次,所以保护范围的划分,通常以电流互感器为分界点。
电流互感器安装处:在靠近电源端的线路保护中,若电流互感器安装位置不当,如过于靠近电源侧,当靠近电流互感器与电源间的线路段发生短路时,由于短路电流可能未完全流经电流互感器,保护装置无法准确检测到故障电流而不能及时动作,这段线路就成了保护死区。
断路器与电流互感器之间:当故障发生在断路器和电流互感器之间时,对于安装在电流互感器之后的保护装置而言,因故障电流无法通过电流互感器被保护装置感知,所以这一区域容易形成保护死区。
母线保护中的某些部位:在母线保护中,若母线的分段处或连接部位存在特殊的电气连接方式,可能导致部分区域在故障时无法被母线保护装置准确识别和快速切除,从而形成保护死区。
造成危害
故障扩大:保护死区一旦出现故障,保护装置不能及时动作切除故障,会使故障持续存在并可能蔓延扩大,影响到更多的电力设备和线路,甚至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
设备损坏加剧:长时间的故障电流会对电力设备造成严重的过热、电动力冲击等损害,大幅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设备维修和更换成本。
解决措施
优化保护配置:采用多种保护原理和装置相互配合,如在电流互感器安装处附近增设辅助保护,或在母线保护中采用分段式保护方案等,确保保护范围全面覆盖无死区。
合理安装设备:精确计算和确定电流互感器等设备的安装位置,尽量减少因安装位置不当导致的保护死区。
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如应用光纤差动保护技术,它利用光纤传输电流信号,能更准确地检测故障位置,有效减小保护死区范围;或使用具有更高精度和灵敏度的智能保护设备,提升保护装置对故障的检测和判别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