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绿色转型“十大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之五:海洋油气开采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1-15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众号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加快培育绿色生产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遴选发布了2024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全面绿色转型“十大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是全行业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行业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有力见证。

现将十大典型案例进行展示,以飨读者。希望通过此次展示,让各行业深入了解石油和化工行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就,感受其履行社会责任、守护绿水青山的信念和决心。同时,也期待这些典型案例能够为更多的石化化工类企业和园区提供有益借鉴,共同推动行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海洋油气开采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下称有限湛江)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属的一家境内分公司,于1999年5月成立,总部设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主要从事南海西部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仓储及销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海油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确定为高质量发展思路的关键路径之一,明确将“从传统油气向新能源跨越”作为发展转型的“金钥匙”,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有限湛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统筹布局、差异规划,精准制定绿色发展“一区一策”工作部署,稳妥推进低碳转型,深挖降碳潜力,落实减碳措施,加快推进有限湛江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建涠洲区域半海半陆绿色能源综合发展模式

涠洲油田群是有限湛江最早投产、产量最高的重要油气生产基地,原油年产量超400万方,占分公司总产量近六成。经过近40年开发,大部分水驱油藏逐渐进入开发中后期,在能耗总量控制和设备能力上限的双重压力下,有限湛江根据涠洲区域特点提出了建设涠洲绿色能源综合示范基地的发展目标。

一是以源头控水助力源头节能。统筹开展精细注水与稳油控水,持续优化产液结构,减少无效液产出,消减后续举升、处理、输送、回注用能。二是以“注举销发”实现火炬消减。充分利用涠洲油田群海底管网成熟、压缩设备齐全、采油井类型多样的优良基础,加快实现区域伴生气多元利用。通过涠北管线项目将涠洲油田群富余伴生气输往北海市销售,该项目入选2023年全球甲烷治理经典案例,累计回收伴生气超1.5亿方。三是以资源统筹利用促进能效提升。深入开展区域生产资源优化统筹,持续推进余热高效利用,提高发电效率。在涠洲终端建成了国内首个海上油田群燃气轮机余热回收电站,首创海上油田燃气-蒸汽机组自耦合控制技术,解决了多类型电站组网难题。四是以“风光储”带动用能转型。充分依托半海半陆开发模式及涠西南油田群电网优势,推进分布式光伏、储能等示范项目。2022年1月22日,国内首个海上油田光伏电站——涠洲终端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2023年8月20日,国内首个海上油田储能电站——涠洲电网储能电站并网;进一步完善了北部湾涠洲油田群多能互补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二、打造文昌区域深远海绿色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文昌油田群位于海南文昌市以东海域,离岸超过100公里、水深超过100米,是有限湛江唯一的全海式开发区块。有限湛江根据文昌区域特点提出了建设文昌深远海绿色低碳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一是多措并举源头节能,开展永磁电泵推广应用,通过化学控水等措施减少无效液产出。2023年永磁电泵技术首次运用即获成功,实现节电20%。二是伴生气商品化回收,依托新建项目、现有气管网及文昌气田配套管线,将富余伴生气销往香港,实现区域伴生气100%回收利用。三是依托新建项目开展有机朗肯(ORC)余热电站示范建设,使用有机物工质作为换热媒介,无需消耗淡水资源,解决了海上油田余热利用淡水资源紧缺、可利用空间有限等问题,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超过6000万千瓦时。四是创新引领用能转型,根据区域特点开展漂浮式风电项目,提升区域可再生能源占比。2023年5月20日,我国首座“双百”漂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气田群电网,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开发取得了重要突破。

三、推进乌石区域近海生态园区绿色能源零碳发展模式

乌石油田群位于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的东部,距雷州市乌石镇约25公里。由于资源禀赋、生态红线等影响,该区域开发难度大、周期长。有限湛江秉承高效开发和绿色低碳一体化思路,从源头攻关,将“绿色低碳”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于油田的设计期、建造期、生产期。在乌石油田仅300亩的乌石终端狭小空间内集成丰富的绿色处理工艺,实现了原油处理站、液化天然气站、液化石油气站、生产水站、变电站、5G基站“六站合一”建设,开启了油田高效设计、绿色建设新模式,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一是坚持“水不外排”,创新建设生产水处理站采用连续四级水处理工艺,将上游平台所产含油污水处理到A2级注水标准(含油量≤6mg/L;悬浮固体含量≤2mg/L,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1.5μm)后,全部输送至海上平台回注地层,这种处理方式既补充了采油所损耗的地层能量,又实现了整个油田群生产水全流程零排放、零污染,是我国北部湾首个实现生产水“零排放”的油田。二是坚持“气不上天”,建设天然气一体化处理装置,包含伴生天然气脱酸、脱水、轻烃回收等多种除杂设备,以及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储罐,可以将伴生天然气有效转化为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两种产品并储存、装车外输,实现伴生气全流程深度有效利用。三是整体设计采用岸电形式发电,通过引入南方电网两条35千伏线路到乌石终端处理厂,再通过海缆连接海上生产平台,为维护平台生产、生活提供动能。乌石油田群是北部湾首个使用岸电的海上油田,每年减少海上燃气燃烧折合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 万吨,相当于约5800公顷森林一年的固碳量。为上游油气开发领域最终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湛江分公司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以能效提升、火炬消减、用能转型、技术创新四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动海上油田绿色发展“一区一策”工作部署,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当下,在稳油控水、绿色低碳、智能电网等方面持续发力,让老油区重获生机;展望未来,继续勾勒“世界首个海上油田群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基地”的美好蓝图。面对依旧道阻且长的可持续发展及能源转型道路,有限湛江选择挺立时代潮头,面向未来,扬帆起航,让绿色成为南海西部油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