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认知误区!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1-19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于:EHS Weekly公众号

“三管三必须”是安全工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其源自习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内容,并在被列入修订后的《安全生产法》之中。

回想当年笔者在EHS部门任职时,不止一次在公司安全生产会议上细数生产、业务部门在安全方面的“不作为”。所以,当笔者被调至生产部门后(2023年的夏天),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自己的部门打造为“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标杆。

然而,在拼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再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对“管业务必须管安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图片

管业务,是必须要管安全

但是此安全非彼安全

业务部门的安全管理,并非单纯的仅是EHS部门所提的“安全管理”,比如做好安全教育培训、现场隐患排查,以及抓抓施工作业中安全带问题、气瓶问题、用电问题等等,而更为重要的是业务中的安全问题。

例如采购部门需要确保采购的设施设备、防护物资质量合格;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要确保管线、阀门标识清晰,不让员工出现误操作,更不能让员工有工艺纪律的行为;而设备部门需要做好设备TPM自主保全计划并实施,进而减少设备故障,保证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等等。

一句话:业务中的安全问题,应该是指业务部门所负责的工作事项中,那些一切可能影响到他人安全、健康的事。

图片

安全、生产与设备业务

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生产业务的安全管理,是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操作,改善现场操作环境的管理。因为工艺精简、联锁合理有效,操作自动化,现场环境友好,可以避免频繁的工艺退出投运,进而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安全事故,往往出现在设备或系统的退出、投运以及检修期间。所以,设备部门对生产设备定期检查、润滑、维护,其本质上也是在开展安全管理,是实现安全目标的重要手段。

图片

安全业务与生产业务的一些区别


在培训管理上,是不是新员工参与了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员工就真正掌握了安全知识并且达到了上岗条件?

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新员工到达班组后,没有经过长期的跟班学习,是难以掌握相应的生产操作技能、设备维护技能、应急处置技能的。因为这些是需要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完成的。而这些工作,不是安全部门来培训的,而是由生产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来负责的。

在标识管理上,安全部门的标识管理往往是广泛的告知类,提醒你危险,要求你戴安全帽等等,做的是“有没有”的工作。而生产部门、设备部门做的工作,是明确的,标识是“张三还是李四”的问题,更能起到防错功能。相信大家都能够认同,一个“注意安全”的标志牌,远远没有“1#冷水泵启动按钮”来的实在。

在应急管理上,安全部门的应急演练,往往也都是跑龙套。弄一堆方案,拉一帮人就着演习脚本走一圈,最后点评散会。

而生产部门的应急演练,做的是工艺故障处置,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前期准备工作。工艺故障处理不及时,才有可能演变成工艺事故,进而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此外,生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还经常的会因为生产的异常波动开展实际的应急处置,是“真刀真枪”的玩,而不是安全部门的模拟操作。

在制度管理上,安全部门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其本质上是从工艺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发展、拓展而来的。

在隐患排查治理上,安全部门先说对风险进行辨识与评价,而后查现场隐患;生产部门则是对工艺操作参数、品质进行管控,当操作参数、工艺参数都控制在规程范围内后,风险自然可控。因为操作规程中各种工艺参数、操作参数的控制,本质上就是对风险的管控,例如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不当就可能会导致锅炉爆炸。

在危险作业审批上,安全部门介入的更多的是手续的问题,在生产部门按设备检维修所需要的条件,按工艺操作规程将设备设施退出后,开展各种工艺隔离工作,是安全检修的基本保障;而安全部门做的,只是检测合格与否的问题,是检修过程中所涉及到安全带是否按要求进行等问题。

因而,生产部门的工作是基础,是前提。把设备设施顺利从工艺上退出创造检修条件,就是履行安全业务的具体体现。

综上,在一个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中,不论是生产部门还是设备部门,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都已经涉及到了安全工作。只不过很多人没有认清这些工作中所涉及的安全工作内涵或表现形式,还是习惯性用安全部门所做的事情来评价,这些误区应当予以纠正。

同时,我们也应当因此明确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本质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监督、指导,通过生产工艺、设备操作维护等方面的进步,进而提高和改善安全作业环境,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提升。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