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EHS Weekly公众号
当前,智能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生产制造企业。大量高度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投入使用,不仅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用工模式,“黑灯工厂” 不再是遥远的设想,已逐步成为现实。在这一新形势下,安全管理人员的未来走向备受关注。
“内卷” 压力下的就业挑战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安全管理行业也不例外。自 2002 年《安全生产法》首次明确提出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来,二十余年间,国内众多行业如建筑、地产、医药、电子制造、汽车、新能源、芯片与半导体等蓬勃兴起,而安全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与这些行业的繁荣程度呈正相关。然而,如今随着部分行业进入衰退期,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不得不转向其他行业谋求发展,这无疑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内卷” 现象不可避免。
与其他行业不同,安全管理行业的人员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通常会在地方法规中依据企业人员总数明确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比例。但随着工厂智能化、自动化甚至无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用工人数大幅减少,按照之前的比例计算,安全管理人员的需求数量必然随之降低。这使得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收缩。
另外,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已成为众多工厂招聘安全管理人员的硬性条件。近年来,注安考试的热度持续攀升,报考人数呈爆发式增长。10 年前,全国注安报名人数仅 20 万人,通过人数为 3.16 万人;到了 2024 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参考人数已达 91.7 万人,若按 10% 的通过率计算,至少有 9.1 万人取证。
同时据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注安中心《近 5 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相关情况》统计,目前我国取得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的人数已达 56.7 万。如此庞大的注安师群体涌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安全管理岗位的竞争压力,“内卷” 态势愈发严峻。
尽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对于在制造业工厂工作的安全管理人员而言,成为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应对智能化浪潮的必然选择。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更倾向于招聘能够一专多能、身兼数职的员工。因此,安全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安全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涉足环保领域,努力成为既懂安全又懂环保的综合型人才。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
这就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主动学习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环保法规政策、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估等内容,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边界。
需要将工作重心前置
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预防为主,尤其是在企业上马智能化设备、建设智能化车间的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深度介入。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安全管理人员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若此时安全管理人员的介入程度不足,一旦项目建成投产,再进行安全改造,不仅难度极大,成本高昂,而且可能会对生产运营造成严重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在项目的前期设计阶段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价值,能够从源头上消除或降低安全风险,确保智能化设备和车间的安全稳定运行。
需要了解一些智能化技术
在智能化浪潮中,安全管理人员需要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掌握一定的智能化技术知识。
智能化设备与车间并非绝对安全,在设备维修、调试期间,由于常需屏蔽部分安全措施,反而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因此,安全管理人员深入了解智能化设备的安全保护措施、运行原理及保护层级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各类传感器,需明确其究竟采用红外传感、激光传感还是金属感应传感等方式。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特性与优劣各异,只有充分掌握,才能在评估风险与制定安全策略时做到有的放矢。
再如机器人的停机程序设计逻辑,关乎在紧急情况下能否及时、有效地停止机器人运行,避免事故发生。安全管理人员了解这些,便能在日常管理中发现潜在隐患,提前预防。
此外,安全管理人员还需掌握智能化安全管理工具和平台的使用,如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分析软件等。通过这些工具,能够实现对企业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预测,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总得来说,智能化浪潮既给安全管理人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全管理人员只有积极应对 “内卷” 压力,努力转型为复合型人才,将工作重心前置,同时掌握智能化技术,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站稳脚跟,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