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要素的奶酪模型简介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1-20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于:EHS hotspot公众号

“瑞士奶酪模型”,又名“Reason模型”,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James Reason于1990年在其著名的心理学专著《Human Error》中提出的。

该模型认为,组织活动中发生的事故与环境影响、不安全的监督、不安全行为的前兆、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四个层面的因素有关,每个层面代表一重防御体系,层面上所存在的空洞代表防御体系中存在的漏洞,这些空洞的位置、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安全因素就像一个不间断的光源,每个层面上的空洞同时处于一条直线上时,危险就会像光源一样瞬间穿过所有漏洞,导致事故发生。这四个层面的因素叠在一起,犹如有孔的奶酪被叠放在一起,所以被称为“瑞士奶酪模型”。

图片

模型核心概念

1.多层防御体系

模型将组织的安全管理分为多个层面,每个层面代表一重防御体系。这些层面包括环境影响、不安全的监督、不安全行为的前兆和不安全的操作行为。

2.漏洞与失效

每个防御层面上存在的空洞代表潜在的漏洞或缺陷。模型区分了现行失效(直接导致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和潜在失效(隐藏在组织体系中的危险因素)。

3.事故发生路径

当不安全因素同时穿越多个层面的漏洞时,事故就会发生。这类似于光线穿过多层有孔的奶酪,形成一条直接的路径。

模型应用与启示

事故预防

通过识别和强化各防御层,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这要求组织从环境、监督、行为前兆和操作行为等多个维度进行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

系统性思维

模型强调事故往往是多重原因和多个层面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安全管理需要系统性的思维和全面的措施,而不是仅仅关注单个层面的问题。

持续改进

由于漏洞的位置和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需要不断检查和维护其安全防护体系,以确保其有效性。

图片

实际案例

在电力公司输电线路维护检修中发生的触电事故中,模型分析可能包括环境因素(如天气条件)、不安全的监督(缺乏现场安全检查)、不安全行为的前兆(未按规定佩戴防护装备)和不安全的操作行为(未断电操作)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通过“瑞士奶酪模型”,组织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管理安全风险,建立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