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事故”不等于安全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2-07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于:安全茂公众号

目前,几乎可以肯定的是,100%的企业都会将自己的安全生产目标设为“零事故”。

因为一旦发生事故,不仅违背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还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严重损害企业品牌形象,相关责任人也将被追究责任。

这些都是企业不可承受的。所以,无论企业是否真心实意还是有心无力,都会将自己的目标设定为安全“零事故” 。

当所有企业都没发生事故时,我们就会判断今年的安全生产形势良好。而一旦有企业发生事故,无论此前它的安全业绩多么出色、安全文化多么优秀、安全体系多么健全、安全人才多么丰富,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一家安全管理水平低的企业,这显然违背了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

“零事故”是安全生产工作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安全生产工作应该更加注重过程,包括风险预防、意识提升、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面、系统地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 “零事故” 也更有可能作为一个自然的结果而出现。

如果仅仅以 “零事故” 为唯一目的,可能会导致企业采取一些短期的、表面的安全措施,而忽视了安全工作的本质和长期效益。

一、从安全文化建设角度

如果将安全生产的根本目的单纯定义为零事故,这容易导致一种被动防御的安全文化。企业往往是在事故可能发生的迹象出现后才采取行动,重点关注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而忽略了安全文化的深层次建设。只强调事故指标的控制,员工仅仅是为了不犯错而遵守安全规则,而非真正理解安全的价值。

先进的安全理念更应注重培养积极的安全文化。这种文化鼓励员工主动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且能够自由地沟通安全问题。当安全文化的重心从 “零事故” 转变为 “安全至上” 的价值观时,员工会更加关注日常工作中的安全细节,形成一种全员参与的安全氛围。通过定期的安全培训、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员工将安全意识融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仅仅聚焦于事故的有无。

二、从安全管理体系角度

以零事故为根本目的,会使安全管理体系围绕事故这一单一结果构建。这会导致安全管理工作过于注重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和责任追究,而在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等前端环节投入不足。

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强调系统思维,其目标是构建一个涵盖风险预防、风险控制、应急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综合性体系。除了事故预防,还包括提高安全绩效、增强组织的安全韧性等目标。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标准和流程,企业可以全面地管理安全风险,从源头减少事故隐患,而不是仅仅追求事故数量为零。

三、从风险认知与控制角度

将零事故作为根本目的,会使企业对风险产生片面的认知,只关注那些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高风险因素,而忽视了低概率但高后果的风险事件,以及潜在的累积性风险。而先进的理念倡导全面风险管理,即对所有可能影响安全的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这包括人的行为、设备状态、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不仅要控制已知的风险,还要对未知风险保持警惕,通过不断的监测和评估来更新风险信息。四、从员工激励与参与角度

如果安全生产的目标只是零事故,激励机制就会主要基于惩罚性措施,对导致事故的员工进行罚款、纪律处分等。这种机制会使员工对安全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害怕犯错而隐瞒安全问题。

积极的安全理念强调通过正向激励来鼓励员工参与安全管理。设立安全奖励制度,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提出有效安全建议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安全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安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为安全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五、从持续改进角度

以零事故为最终目标,一旦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事故,企业会认为安全工作已经做得足够好,从而放松安全管理工作。这种静态的安全观念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环境和技术条件。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新的安全风险可能随之产生,但企业如果满足于零事故的现状,就可能忽视这些新风险。

现代安全理念强调持续改进,安全工作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企业应该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和评估,收集安全数据,分析安全趋势,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安全策略和措施。如通过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绩效指标监测等手段,不断寻找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持续改进安全工作,以适应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