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EHS hotspot公众号
在当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安全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核心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经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布莱德利安全模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工厂安全方面的卓越成效,往往源自安全文化的深厚积淀,而安全管理却常常与人性产生冲突。
安全管理却常常被贴上 “反人性” 的标签。这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些规章制度可能会限制员工的自由,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比如,劳动纪律要求员工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打卡上班,同时安全生产要员工必须佩戴安全帽、穿戴防护服,定期进行安全培训等。而人性追求自由散漫,对于一些习惯了自由散漫的员工来说,这些规定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就是有违人性。此外,安全管理还强调安全生产责任追究,一旦事故发生,相关责任人将会受到惩罚。这种无形的压力也会让一些员工感到紧张和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状态。尤其在一些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过于严格的安全管理可能会让员工感到压抑,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这对工厂安全管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安全文化犹如工厂的灵魂,渗透于每一个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它是一种自觉的安全意识,让员工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安全工作中。当工厂拥有良好的安全文化时,员工会将安全视为自己的责任,而非额外的负担。他们会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这种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使工厂在面对潜在的安全风险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避免事故的发生。例如,在一些优秀的工厂中,员工会主动报告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意见,因为他们深知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影响每一个家庭,工厂的未来和社会的稳定。这些工厂通常会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让员工熟练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工厂还会通过设立安全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安全氛围。
那么,如何在安全生产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呢?首先,应该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让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安全行为习惯。当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工厂的安全文化时,他们就会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将安全管理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从人性的角度解决人一般不会的事情不做。其次,工厂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感受和需求。尽量简化规章制度,减少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提高制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工厂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安全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再次从人性的角度解决人一般不会的事情不做。此外,工厂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在安全管理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让他们感受到工厂的关爱和支持。从人性的角度解决人没有激励的是去不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地投入到安全工作中。
另外,工厂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来缓解安全管理的压力。比如,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信任感。当员工感受到来自安全生产上的的关怀和尊重时,他们会更加愿意配合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提出安全建议和意见,让员工参与到安全管理决策中来,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安全生产与人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告诉我们,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只有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下,安全管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工厂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安全绩效良好的企业定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企业。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