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公众号
GB 17681-2024标准涵盖范围广泛,从监控系统的细致要求,到仪表设置的精准规范,再到安全防护的全面考量,每一处都关乎着企业的安全运营。
在监控系统方面,要求系统具备强大的信息采集、展示、控制、记录以及报警预警等功能。像监控信息储存时间是否不小于90天,生产操作监控信息储存时间不应少于1年,这一规定为事故追溯和安全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持。
在仪表设置上,对储罐液位、温度、压力等检测仪表的设置,以及远程控制开关阀的相关要求,都紧密围绕工艺安全控制展开。安全防护更是涉及防火、防爆、防雷电、防静电等多个维度,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筑牢安全防线。
根据GB 17681-2024,企业应如何做好自查?
在监控信息储存时间方面,企业需自查监控信息储存时间是否不小于 90 天,生产操作监控信息储存时间是否不少于1年。这一要求就像给企业安全管理装上了一个 “记忆匣子”,确保关键时刻能回溯过往,为事故分析提供有力依据。检查时,可直接查看系统设置和存储记录,对照标准判断是否达标。
系统接口及信息共享也不容忽视。罐区各系统接口、协议应具备共享监控信息的功能,罐区视频监控需与工艺报警联动设置,并推进AI智能分析建设进度。想象一下,各个系统如同紧密协作的团队成员,通过标准通讯协议、接口规范、数据编码共享监控信息,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利用,而AI智能分析则像一位敏锐的 “侦察兵”,能及时发现异常。企业可通过技术测试和现场演示,检查系统是否满足这些要求。
供电保障同样关键,罐区BPCS、SIS、GDS系统至少要设置一路采用UPS供电,且UPS供电时间需满足大于30min的要求。这相当于为系统配备了一个 “应急电源”,在外部电源中断时,确保系统能持续运行,守护安全底线。企业可通过查看供电线路设计和UPS设备参数,进行实际断电测试,来验证是否符合标准。依据仪表检查表,储罐液位、温度、压力检测仪表的检查有明确标准。储罐应设置液位、温度检测仪表,低压储罐、氮封常压储罐、压力储罐、全冷冻式储罐还需设置压力测量就地指示仪表和压力远传仪表,且压力仪表安装位置要保证在最高液位时能测量气相压力并便于观察和维修。例如,液位检测仪表就像储罐的 “液位守护者”,时刻监测液位变化,一旦液位异常,便能及时发出信号。企业在自查时,要仔细检查仪表的安装位置、型号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能正常工作。储罐进出物料管道上应设置远程控制的开关阀,其开关状态信号需远传至控制室显示,系统还应具有判断开关状态正确与否及对错误状态予以报警的功能。这就好比给管道装上了一个 “智能开关”,不仅能远程控制,还能自我检查,保障物料输送的安全。企业可通过远程操作测试、信号传输测试以及故障模拟测试,来检验开关阀及系统功能是否达标。系统在防火、防爆、防雷电、防静电、防腐蚀、防振动、防干扰、防水、防尘等方面有着严格要求。以防火为例,当工艺安全对最终执行机构有防火保护要求时,最终执行机构的驱动部分及其附件应有防火保护措施,可选择安装防火保护罩或涂敷防火涂层,且防火试验应取得产品型式批准证书,要能够在1093℃下抵抗烃类火灾 30min,确保防火保护罩内或防火涂层内的温度不超过阀门驱动部分及其附件的最高允许温度。这一系列要求就像为企业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 “安全堡垒”,抵御各种安全威胁。企业可通过检查相关设备的防护设施、查阅防火试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自查。应急预案与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的适应性也至关重要。罐区各系统应急预案应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相互适应,就像两支协同作战的队伍,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紧密配合,迅速响应。企业要对两份应急预案进行详细比对,检查应急流程、责任分工、资源调配等方面是否协调一致。系统台账、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人员培训及报警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是企业安全运行的 “稳定器”。企业应建立系统台账,记录设备设施基本信息、运行和检维修记录等,制定涵盖运行、巡检、维护、检定、检维修等内容的系统管理制度,在系统投用前根据标准规范、设计文件、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资料编制操作规程,并对系统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操作技能,操作、维修、维护人员应按照规定取得相应的特种作业资格证书。在报警管理方面,要对报警进行分级管理,区分设置各级别的报警声音和画面显示,建立报警处置流程,及时响应报警,查明原因,采取措施防控风险,同时统计分析报警数据,根据报警频率、持续时间等建立报警管理指标,查找和分析高频报警原因,优化报警管理。企业可通过资料查阅、人员访谈、现场操作考核等方式,全面检查日常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自查工作则是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的关键手段。GB 17681-2024标准为企业自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严格的要求。身处化工行业的企业,务必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标准开展自查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死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生产安全,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