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央企有这些部署!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2-19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公众号

中国中化人工智能平台已成功部署

为充分发挥AI工具赋能作用,2月13日中国中化人工智能平台完成DeepSeek系列模型部署,通过私有化部署方式面向全公司提供开放服务。


中国中化人工智能平台是中国中化集硬件算力底座、模型管训推服务及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工具链为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化基础平台。平台本次接入部署DeepSeek系列模型,将为公司各业务单元提供更高效、更精准、更安全的AI技术支持。


目前,中国中化人工智能平台已成功部署DeepSeek-R1 671B完整版本以及DeepSeek-R1-Distill-Llama-70B、DeepSeek-R1-Qwen-32B、DeepSeek-R1-Qwen-7B等多个蒸馏版本。这些模型通过API接口面向公司各单位应用系统开放调用,全方位、多层次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智能化需求。


本次部署采用全国产化算力,在内网环境下运行,可极大限度保障企业数据安全。目前,中国中化移动协同办公助手化小易等多个场景应用已接入DeepSeek系列模型进行效果验证。


中国中化人工智能平台的模型、接口、界面均采用组件化设计,能够快速接入、拆分、重组各类AI能力,可高效嵌入到各类业务系统中。本次快速接入的DeepSeek在复杂信息处理、逻辑推理、开放域知识理解等方面有突出的能力优势,后续将面向研发、采购、生产、HSE、营销、综合办公等多个领域提供集约化的平台服务,推动“AI+农业”“AI+化工”等核心业务智能化转型升级。



中国石油昆仑大模型完成DeepSeek大模型私有化部署

2月8日,中国石油昆仑大模型正式完成DeepSeek大模型私有化部署,为昆仑大模型优化应用效果、缩短研发周期、构建健康生态提供了新引擎,推动“数智中国石油”建设步入快车道。


在应用层面,昆仑大模型的问答应用“行业大家”目前已新增DeepSeek深度推理能力。


比如用户使用“行业大家”开展行业问答时,除了可以得到昆仑大模型生成的能源化工领域专业问答结果,还能自主选择切换至“深度思考”模式,体验知识推理、场景理解等AI服务。


在模型层面,昆仑大模型的AI中台模型广场目前已上线DeepSeek-V3与DeepSeek-R1模型版本,并实现全尺寸适配,用户可基于AI中台调用DeepSeek模型API服务,并使用AI中台组件及工具构建智能体,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下一步,中国石油将加快行业大模型迭代升级,着力夯实智能化发展技术基础,聚焦能源化工主营业务,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场景和创新实践,努力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石化长城大模型接入DeepSeek

2月5日,中国石化完成DeepSeek在国产化算力环境上的部署,并接入长城大模型应用系统,在企业内部分批推广使用。


在部署过程中,中国石化采用先进的推理加速技术,大模型的推理计算效率提升近一倍,显著增强了模型的应用支撑能力。


为验证DeepSeek-R1在石油化工行业的适配性,中国石化编制了《石油化工行业大模型测试题集(推理思考版)》,对模型进行了全面深度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DeepSeek-R1对石油化工行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综合回答准确度较高。


此外,中国石化还利用DeepSeek大模型对数百个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智能解析,探索行业数据集的高质量构建。


测试表明,DeepSeek大模型在识别石油化工行业的数学公式、化学结构式、专业图表等专业内容时,准确率较高,能够有效支撑行业数据集建设和行业模型训练。


下一步,中国石化将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提升石油化工行业大模型的训练质量,实现深度推理与行业认知的深度融合。


同时,将充分利用DeepSeek大模型的高质量编程能力,提升地震资料处理、油藏开发优化、化工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专业模型的开发效率,进一步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中国海油“海能”人工智能模型平台正式接入

2月14日,“海能”人工智能模型平台正式接入DeepSeek系列模型,通过私有化部署方式面向全集团提供开放服务,在“海能”平台网页端及海油移动云“海能智问”同步上线。


DeepSeek-R1 671B完整版本以及蒸馏版本模型完成私有化部署,此次升级将为中国海油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注入新动能。这些模型将通过API接口面向海油ERP系统、海油商城等多个应用系统开发服务,全方位、多层次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智能化需求。本次部署采用全国产化算力,在集团内网环境下为全集团提供高效精准、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服务,最大限度确保企业数据安全。


下一步,中国海油将持续提升“海能”人工智能模型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核心业务深度融合,为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