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168亿押宝磷酸铁锂!能押对吗?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3-03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公众号

2月24日,万华化学新一代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在山东烟台海阳市开工。项目总投资168亿元,计划2025年投资7亿元,主要建设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计划2026年6月投产10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2032年12月全部投产。

该产业园项目包含万华新一代电池材料、集中式陆上风电、分散式风电、渔光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个项目。其中,电池材料项目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石墨负极等电池新材料,创新采用绿电就近消纳新模式和自主研发的新型铁锂烧结技术,可将辊道窑利用率提升60%以上,耗电量下降40%。

据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介绍,万华化学将电池材料作为再造一个新万华的千亿业务进行精心培育。在海阳建设的万华绿电产业园是培育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一步,项目将加快推进磷酸铁锂四代、五代产品的开发与量产,引领磷酸铁锂产品技术发展。

磷酸铁锂市场份额占比高达73.7%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十年领跑全球。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 “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安全性能等关键指标。而在锂电池中,正极材料占据总成本的30%~40%,是决定电池成本的关键因素,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商用锂电池主流正极材料有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钴酸锂、锰酸锂等。

图片

 来源:旺材钴锂镍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24年我国四大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量分别为:磷酸铁锂产量248.1万吨,同比增幅约58.43%;三元正极材料产量65.2万吨,同比增幅约2.03%;钴酸锂产量9.8万吨,同比增幅约13.95%;锰酸锂产量13.0万吨,同比增幅约6.56%。

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329.2万吨,同比增长32.9%,主要增量来自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具体来看,2024年我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达到242.7万吨,同比增长48.2%;三元材料出货量64.3万吨,同比下滑3.2%;钴酸锂出货量9.9万吨,同比增长23.8%;锰酸锂出货量12.3万吨,同比增长30.3%;其中磷酸铁锂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达到73.7%。

据则言咨询分析,截至2024年底磷酸铁锂可利用产能达486.9万吨/年,相较2023年增加了137.7万吨/年,增幅与2023年相当。从企业产量来看,湖南裕能保持领先位置,年产量冲击70万吨;德方纳米、湖北万润维持20万吨级体量;龙蟠科技、友山科技、国轩高科在15万吨级徘徊;富临精工凭借四代产品异军突起,来到10万吨级水平;金堂时代、山东丰元、融通高科、四川协鑫、安达科技等在5万~10万级纠缠,竞争比较激烈。至此,前13家企业市场份额已突破85%,集中度相较于2023年有所分散。

图片

 来源:则言咨询

正极材料产业发展两极化

当前,随着下游对锂电性能要求不断提升,锂电正极材料将迎来一轮新的技术迭代和升级,以磷酸锰铁锂和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为代表的两条技术路径最为明确,磷酸锰铁锂电池预计开始商业应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三元电池中的占比也将持续提升。

面对三元材料需求的瓶颈、成本的限制,以及磷酸铁锂的进一步降本增效,目前锂电正极材料产业正在向着“高端高性能”“低端性价比”的两个极端快速发展。

其中,一个是向高性能产品要利润,高镍半固态电池,全极耳大圆柱电池,纷纷瞄上高端工具、电动超跑、飞行汽车等高附加值领域。高镍化三元将持续成长为长续航车型的主流技术,随着相关技术发展以及整车平台功能整合,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持续向更高能量密度、更长续航里程发展,高镍化三元锂电池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而作为另一个方向则是“死磕”性价比,大力发展磷酸锰铁锂材料,在锰系材料的基础上“再开新枝”。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接近“天花板”。磷酸锰铁锂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版,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的基础上掺杂一定比例的锰而形成的新型磷酸盐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过锰元素的掺杂,一方面使得铁和锰两种元素的优势特点能够有效结合,而另一方面锰和铁的掺杂不会明显影响原有的结构。一旦大规模产量化,磷酸锰铁锂在其兼顾三元和铁锂电池的诸多优势,同时规避了几乎所有的缺点之后,将成为电动汽车电池的最优选择。

而在磷酸铁锂的制备和降本增效方面,由于在材料层面的优化已经接近理论极限,因此更多来自于工艺和制备流程的优化。目前,除了进一步优化设备、工艺、采用二次烧结优化材料结构,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之外,以磷酸二氢锂代替碳酸锂的合成路线减少能耗、排放也正在成为新的尝试。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