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建言献策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3-14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公众号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3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委员进行大会发言。

“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发电,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显著提升。”民革中央副主席、四川省委会主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泽华表示,2013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近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成为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不过,欧阳泽华也指出,通过调研发现,能源消费革命还面临供需平衡压力大、结构仍需优化、机制亟待完善三个现实困难与挑战。

为此,欧阳泽华建议,加快智慧用能技术创新与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突破新型储能、用能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能源消费端关键技术。积极推广用能互联网,利用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配网自愈控制等技术,促进能源服务商、设备、消费者之间互联互通。

在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方面,欧阳泽华建议聚焦“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扩大终端用能的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引入数字化管理、智能控制系统、绿色认证标准,培育推广一批“用能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推动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链全面发展。

此外,欧阳泽华还建议,完善用能权交易和绿证市场机制,提升绿色能源消费活跃度。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价格机制,探索培育基于数字能量货币的用能权交易市场,促进绿电市场、绿证市场、碳市场和用能权市场等协同联动,以绿色低碳能源消费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高度关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他表示,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近年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举世瞩目。

“当前,面对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朴世龙指出,第一,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不足,产业发展基础有待加强。第二,绿色低碳产业政策不协调,各方面协同发力不充分。第三,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健全,碳定价对绿色低碳企业的激励作用有限。

针对上述挑战和问题,朴世龙委员建议: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夯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科学根基。鼓励多元化经营主体参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聚焦新型储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工程固碳等前沿技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养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所需拔尖创新人才,持续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保障。

强化政策协同,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不同部门之间有关绿色低碳产业的标准。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做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好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通过产业、财税、金融和贸易等政策的协同发力,构建多样化、有弹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发展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投融资等工具,多渠道解决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提高财政资金支持效率,从全国统一大市场角度出发激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从产品碳足迹着手,完善国内标准、促进国际衔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优先将碳排放量大、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行业纳入碳市场,根据“成熟一个、覆盖一个”的原则,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依据“双碳”目标有序收紧配额总量,形成长期、合理的碳价格预期。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加强市场交易监管,激活市场活力,激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方法学开发,推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有效服务全社会自主减排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