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哪些化工品能赚大钱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3-14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公众号

2024年的化工行业波谲云诡变化多端,有的化工产品开俩月卖一年,产能严重过剩,在绝大部分化工产品已经产能过剩的时候,还有些化工产品能够有50%以上利润率。

今天就和各位化工人一起探讨,看看还有哪些产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能保持高盈利。

乙丙橡胶

新能源汽车与风电的宠儿

乙丙橡胶是以乙烯和丙烯为主要单体的一种饱和非结晶性共聚橡胶,受到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行业的崛起,支撑了其超高的利润率,2024年单吨理论利润最高达5910元,利润率达到了40%—45%。

其供应端受到国内外装置(沙特、延长石化等)频繁停车,及新增产能投放延后的影响,现货紧俏。

全球又仅有少数企业掌握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国产替代速度较慢。

新能源汽车密封件和风电电缆护套的需求持续攀升,进一步支撑了其超高的利润率。

丁二烯

轻质原料与出口的双重红利

丁二烯同样受到新能源汽车、合成橡胶等领域需求增长,并且国内外装置检修比较频繁,进口货源又迟迟不到,直接导致货源紧张。2024年丁二烯单吨理论利润高达3600元,毛利率超过31%。

其原料又广泛应用了轻质化裂解,又进一步降低了副产丁二烯的成本。

随着东南亚市场合成橡胶产能扩张,也直接拉动了国内丁二烯的出口量。

2024年供应量的缺口最高达到了8%,价格同比上涨40%,直接导致了其超高的利润率。

MDI

技术垄断与出口溢价

MDI产品目前被万华化学、巴斯夫、亨斯迈等少数几家企业垄断,几家控制这全球80%的产能,技术壁垒极高。化工巨头万华化学占据着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虽然万华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2.67%,但是其主要产品MDI的利润率一直保持25-30%的超高利润。

再加上欧美能源危机,导致当地产能受限,国内聚合MDI出口量增长25%,享受到了出口溢价。

虽然近期有不少企业宣布要建设MDI项目的意愿,国内也有研发机构宣布突破了非光气化法技术的技术瓶颈,但是要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OM

工艺创新与高端替代的先锋

POM中文名称为聚甲醛,是一种高性能工程塑料。

主要应用在机械行业的齿轮、轴承、杠杆等机械结构,巨白耐磨耐蠕变的特性,可以替代有色金属(铜和锌),在汽车发动机和电子电气、医疗器械等行业也有很广的应用。

受到汽车、电子电气和精密机械等几个行业需求的持续上升,虽然全球市场存在阶段性的供过于求,但是以上几个高端应用的需求仍然能支撑其28%-32%上文高利润率。

技术上甲醇直接合成法的工艺创新,也降低了其能耗和生产成本。

在汽车齿轮和电子连接器领域,POM成功替代金属,附加值提升20%。

乙二醇单丁醚

环保政策的受益者

乙二醇单丁醚(化白水)是一种多功能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主要应用在涂料与油墨‌的溶剂、金属的清洁剂、电子行业的清洗剂,工业制造行业的胶黏剂和分散剂‌、化妆品和个人护理行业的溶剂等,应用非常广泛。

中国是主要的消费市场,但是进口依存度高达76%,供应的紧张支撑了其价格的任性,2024年产品利润率30%-35%。

同时环保政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可以作为传统苯类溶剂的替代品,水性涂料需求激增。

辛醇

产业链传导与成本优势的赢家

2024年辛醇出现“头部企业盈利、中小企业承压”的局面,24年刚开车的卫星化学、鲁西化工、华昌化共等头部企业,因具有规模化的优势,毛利率可以达到25%-28%。但是中小企业因成本控制不好,毛利率不足5%。

下游需求主要受到增塑剂开工率提升的影响,同时进口依存度仍然很高,直接拉动辛醇需求。

而原料丙烯价格又持续在低位震荡,成本同比下降15%,进一步提升了其盈利能力。

煤制聚乙烯(PE)

能源红利与一体化布局的典范

煤制PE盈利率20%-25%。动力煤均价同比下跌18%,给予煤化工显著的成本优势。自有煤矿坑口配套,增强了企业抗原料波动的能力。

正丁醇

下游扩产与进口替代的双驱动

正丁醇受到丙烯酸丁酯新增产能的影响,需求增量明显。

其头部企业如鲁西化工、万华化学,正丁醇的利润率达到18%-22%,但是中小企业低端产能也只有不到3%的利润率,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煤制聚丙烯(PP)

价差红利与专用料升级的明星

聚丙烯目前市场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但是2024年煤制PP是五大主流工艺唯一实现盈利的工艺路线,其他工艺均处于亏损状态,特别是甲醇制PP亏损最大,年均扩损1487元/吨。

受国内煤炭价格稳定,且供应充足的影响,煤炭-聚丙烯价差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达到15%-18%。

下游医用、汽车等专用料毛利率又比普通中低端产品高出20%左右,又扩大了煤制聚丙烯的利润空间。

苯胺

出口增量与产业链闭环的代表

苯胺市场因对印度、东南亚出口量增长(25%)影响,以及下游MDI企业自产苯胺的产业链闭环的因素,24年产品利润率也能达到12%-15%。

风险提示

尽管以上产品在2024年的盈利表现出色,但未来产能过剩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原料波动的风险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以上十个产品的盈利原因来看,要不有绝对的技术优势,要不就有绝对成本优势或者规模化优势。

产品上也是几乎没有哪个低端产品能盈利的,所以即便是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只要是高端产品、差异化产品也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将来也许所有的化工产品市场,都是红海没有蓝海,但是行业第一仍然可以吃肉,行业第二也许有汤喝,行业三四五六七八只有亏损的份了。

当前化工行业现状就是:不创新、不转型、不降本的企业根本没有活路。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