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化学化工学会公众号
根据海关总署及行业研究数据进行排名,2024年我国高端聚合物材料的进口依存度排名前十的产品如下(排名不分先后),并结合技术难点与国产替代进展分析。
1、聚烯烃弹性体(POE)
2024年POE的进口量约78万吨,比2023年进口量增长12.7% ,进口依存度约为95%。
技术上的难点为α-烯烃(1-辛烯/1-己烯)共聚工艺、催化剂一直被陶氏化学垄断。
万华化学自研的POE装置已经开车,预计今年产品会进入市场,山东东明石化联合中科大开发的镍系催化剂技术也已经突破,打破了陶氏的催化剂垄断,其生产成本比国外更有优势。
2、茂金属聚乙烯(mPE)
2024年茂金属聚乙烯mPE的进口量大约68万吨,占国内总需求量的92% ,也就是说茂金属聚乙烯mPE进口依存度为92% 。
其技术难点为茂金属催化剂活性控制、分子量分布精准调控及其他质量指标上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中石化上海石化已经开始量产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产能大约5万吨/年。
中石化和中石油在茂金属催化剂的研发上也有一定的技术进展,其PME-18已经实现工业化应用。
3、聚酰亚胺(PI)
2024年PI的进口量大约有2.3万吨,包含PI薄膜、树脂及纤维等产品,国内的进口依存度为85%左右。
工艺上的技术难点在高温缩聚工艺稳定性和耐高温纤维纺丝技术上。
国内时代新材和瑞华泰已经可以生产电子级PI薄膜产品,但是航空航天级产品还是严重依赖进口。
4、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
2024年EVOH的进口量约6.5万吨,进口依存度超过90%。
其技术难点为乙烯与乙烯醇共聚物连续化生产、阻隔性能优化,技术难度比较大。
中国石化已经开始布局该产品,根据计划2026年将建成投产,产能为5万吨/年。
5、聚醚醚酮(PEEK)
2024年的国外进口量约1.2万吨,进口依存度约80%,虽然需求量不大,但是国内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单体纯化(二氟二苯甲酮合成)、高温熔融加工工艺上技术上没有完全掌握。
吉林中研高分子材料可以生产该产品,并且产能已经扩产至3000吨/年,高端医疗级产品还是依赖进口。
6、光学级聚酯(PET)基膜
2024年的进口量约45万吨,包含背光模组和偏光片基膜,进口依存度为75%。
纳米级表面平整度Ra<0.5nm,低双折射率控制上要求非常严格。
国内东材科技、裕兴股份可以生产中低端产品,高端MLCC基膜进口自三菱化学。
7、聚苯醚(PPO)
2024年的进口量大约12万吨,进口依存度为70%。
主要的技术难点在二甲基苯酚氧化聚合工艺和耐水解改性上。
蓝星集团有一套产能为2万吨/年的生产装置,可满足5G基站用的低介电产品。
8、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光伏料)
2024年的进口量约55万吨(VA含量≥28%),进口依存度为60%。
实际该产品国内总产能已经接近300万吨,但高端光伏料还要严重依赖进口,主要进口自韩国、中国台湾和泰国。
2024年联泓新科的EVA产能为15万吨/年,光伏料占比大约80%。
东方盛虹收购斯尔邦后,将装置进行了扩能改造,2024年光伏级EVA产能达70万吨。这两家企业合计占国内光伏级EVA产能的40%以上,显著降低进口依赖。
9、生物基聚酰胺(如尼龙56)
2024年生物基聚酰胺我国进口量超过10万吨,主要用在了汽车和电子等行业,其进口依存度约65%。
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汽车轻量化的需求,导致市场产能需求在不断的增长。
凯赛生物的产能为10万吨/年,但生产成本比石油基产品高30%左右,竞争优势不明显。
高端改性料,主要进口自艾曼斯。
10.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
2024年的进口量约8万吨, 其进口依存度大约55%。
因其极高的分子量(通常超过150万)和独特的性能,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其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加工成型、性能优化及材料改性等方面。
2024年上海联乐化工建成UHMWPE树脂生产装置,产能5000吨/年,管材专用料产能6000吨/年。
河南沃森超高2023年投产全球首套3万吨/年淤浆环管连续法UHMWPE装置,总产能达4万吨/年。
应用于锂电池隔膜和防弹材料主要进口自荷兰DSM、美国Braskem,国内其他生产装置产能主要集中于低端纤维级产品。
高端聚合物材料国内起步较晚,随着大宗化学品的产能过剩,压缩了大部分化工厂的利润空间。
倒逼着各化工企业不得不向高端材料转移,高端聚合物材料的超高利润率也是主要的原因。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