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化工】迷失之路,一鲸落万物生,谁能稳稳的接盘呢?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4-28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于:能源化工新材料公众号

这几年欧洲化工已陷入重重危机而不能自拔,正面临着严峻的历史考验。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价格暴涨,持续冲击着欧洲化工的所有产业链,天然气价格比战争前上涨了300%。

巴斯夫、英力士等化工巨头,不得不关停德国路德维希港、英国赫尔等地的合成氨、TDI等高耗能装置。至少有10多家世界化工前20强的化工企业宣布关停欧洲工厂,涉及1100万吨产能的各类生产装置。

还有就是欧盟严格的环保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生产负担,2026年碳边境税(CBAM)要开始征收,进一步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亚洲、中东等地区靠着低价的能源和宽松的监管政策,抢占了部分原属于欧洲的市场,2000年欧洲化工全球份额为27%,2025年已经降到了14%,并会一直降低下去。

欧洲化工需求方也不太好,高通胀和利率上升,大大的抑制制造业的生产意愿,2023年欧盟的化学品产量同比下降8.7%,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80%。

尽管欧洲各企业加速向特种化学品、循环经济转型,并不断寻求政策支持,但能源依赖、产业空心化及技术人才流失等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

当前欧洲化工正站在能源安全、产业竞争与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其生存之战已全面打响。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度分析一下欧洲化工的现状。

图片

1. 俄乌冲突影响下的能源成本危机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价格剧烈波动,是悬在整个欧洲化工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2年冲突爆发之后,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飙升至409美元/吨(动力煤)和137.71美元/桶(布油),导致严重依赖天然气的化工品生产成本暴涨。

2023年能源价格略微有些回落,但欧洲天然气的长期合同价,仍远远高于美国页岩气价格(3-4倍),使得巴斯夫、英力士等世界化工前20强的企业,不得不宣布关停欧洲工厂。  

根据2023-2025年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数据信息,有10多家全球化工巨头,宣布关闭欧洲工厂,涉及各种产品产能超过了1100万吨/年。

关停工厂的企业基本都为全球前20强化工企业,涉及基础化学品、聚合物、特种材料等多领域,其中烯烃(乙烯、丙烯)占26%,芳烃占41%。

其中能源密集型产业链(如乙烯裂解、化肥),受影响程度首当其冲。

2023年欧盟化工的产能利用率跌到了76.4%,德国化学产量同比下降了12%。

2. 环保政策不断加码 

欧盟碳边境税(CBAM)和《绿色协议产业计划》的推行,进一步削弱了欧洲化工的整体竞争力。

待2026年CBAM正式实施后,高碳足迹的产品(如煤制烯烃),出口成本将会增加10%-15%。

欧洲化工企业还需额外承担,碳捕获(CCS)和绿氢技术研发的高额投入,短期无法变成竞争力。  

其实欧洲在循环经济(如SABIC荷兰塑料回收项目)和生物基材料领域布局多年,但是欧洲的很多政策变来变去不太稳定,并且低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需要时间去推广和培育。

巴斯夫等企业研发支出占比已经提升到了8%(这点国内企业就极少能达到),但很难抵消淘汰传统产能,带来的收入缺口。  

图片

3.需求萎缩与全球竞争失衡  

欧洲本土市场下游需求不是一般的疲软,超高的通货膨胀率,存款利率的上升,导致汽车、建筑等制造业的生产意愿不高。

2023年欧盟各类化学品的产量同比下降了8.7%,化工品订单量减少了12%-15%。

2024年欧盟各类化学品的产量同比增长了1.0%,比2023年的-8.7%的降幅有所改善,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024年化工品订单量同比又减少了5%-8%,比2023年的12%-15%降幅有所缓和,但汽车、建筑等下游行业需求疲软依旧。 

亚洲、中东凭借较低的成本优势,抢占部分原属于欧洲的市场。

2000年欧洲化工全球份额为27%,2025年已经降到了14%,而同期中国占比突破到了50%。

欧洲特种化学品(如电子材料、医疗中间体)虽然还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也面临美国、日本的专利封锁,和我国的产能压制和技术破局。  

4.欧洲产能向与亚洲和中东转移 

巴斯夫、科思创等化工巨头企业,将20%的德国投资逐渐转向中国,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建成的一体化基地成为其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从基础化学品到高端材料的全产业链全部覆盖。

中东则依托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吸引大量欧洲化工企业投资,沙特基础工业(SABIC)关停了荷兰的裂解装置,重点扩建朱拜勒的石化园区。  

这几年欧洲从基础化学品净出口,已经变成了依赖进口,区域性供需失衡严重,势必会增加下游的制造成本。2024年欧洲乙烯进口依赖度已经提升到了40%,价格较2021年上涨了35%,下游汽车涂料、塑料部件等终端产品价格提升了12%-15%。 

图片

5.技术突围与政策博弈下的生存之路

短期趋势:欧洲化工淘汰高能耗装置的趋势不会变,也会更加聚焦高附加值产品(如拜耳医疗材料、索尔维特种聚合物)。  

长期趋势:欧洲会加速绿氢、碳捕获技术研发和推广,与亚洲和中东走技术差异化的路线,锚定高端继续延续自己的技术红利。  

政策博弈关键:欧盟亟需平衡环保与行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能源补贴和碳税豁免相关政策出台,预计2026年后欧洲化工产能外流的比例将可能突破30%以上。  

欧洲化工正经历着“去工业化”剧痛,能源成本、环保压力与全球竞争三重挑战倒逼结构性改革。

短期内走下坡路的大趋势不可能逆转,长期看能否靠绿色技术重塑竞争力,将决定欧洲在全球化工格局中的地位。

亚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则可以借势承接更多产能转移和技术转化,推动全球化工产业链向多极化演变。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