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公众号
4月21日,金发科技墨西哥项目在圣路易斯波托西州核心工业区正式奠基,占地15万平方米,规划年产30万吨高性能改性塑料生产线。作为继美国底特律工厂之后在北美落地的第二座基地,金发墨西哥项目将深度覆盖汽车、家电、电子电器等高增长行业,显著提升美洲本地供应链韧性,标志着中国化工新材料企业全球布局的又一次加速。
事实上,产业外拓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19年,部分中资橡胶企业已前瞻性布局东南亚,2024年则迎来多个重点项目集中落地,产业链中上游的出海步伐逐渐成型。进入2025年,随着炼化、橡胶、化纤、轮胎四大板块同步启动更多大规模建厂项目,中国石化产业的全球网络加速成型,产业链协同、供应链本地化与标准国际化三线并进,出海模式正在从量扩张迈向质提升。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四大板块,系统盘点这一轮产业出海的重点布局与推进路径。
1炼化:海外建厂“三点突围”
2025年,中国炼化企业以“产业外拓”为抓手,在南亚、东南亚和中东三大关键区域同步开工三个较大规模炼化项目,形成互补的市场网络与产业协同。面对国内产能过剩和环保、贸易壁垒双重压力,这些海外建厂不仅能将原油加工、烯烃裂解与聚合等环节一体化覆盖,还通过就近供应下游塑料、纤维和橡胶原料,实现成本优化与市场前置。
1.南亚支点
斯里兰卡汉班托塔炼油厂
1月22日,斯里兰卡外交部长宣布,中国石化与斯里兰卡政府签署37亿美元合资协议,在汉班托塔港建设该国首座大型炼油厂。项目将由中石化与斯里兰卡共同决定成品油分成比例(斯方20%),其余全部用于出口。该厂一旦投产,将显著减少斯里兰卡对燃油进口的依赖,同时借助港口枢纽效应,向南亚周边市场供应成品油与化工中间体。
2.东南亚新蓝海
柬埔寨贡布省炼油厂
4月4日,冠尊能源宣布将在贡布省默拉克港投建首个本地炼油厂,总投资35亿美元,占地234公顷。项目分两期推进:一期18个月内投产500万吨/年;二期再投9亿美元建设另500万吨/年装置。该厂将引入“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建造”自动化技术,并获政府免税激励,填补柬埔寨炼化空白。
3.中东示范
Yasref炼化—化工一体化扩能
4月8日,中石化与沙特阿美在延布炼厂十周年仪式上签署扩建框架协议:在现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基础上,新建18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150万吨/年芳烃装置及配套聚烯烃生产线 。这一扩建将延布炼厂打造成全球炼油—化工无缝对接的示范基地,为双方在高端化工品市场竞争中注入新动能。
从斯里兰卡汉班托塔,到柬埔寨贡布,再到沙特延布,中国企业2025年布局的三大海外炼化项目,呈现出多元路径与协同趋势。无论是依托港口打造区域能源枢纽,还是在新兴市场构建本地炼化能力,亦或是在成熟油气大国推动高端化工延伸,这些项目不仅满足了合作国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更通过资本、技术与标准的输出,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展现出中国炼化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模式跃迁。而随着原料供给在海外扎根,下游产业也正在有序跟进,其中,橡胶行业率先迈出实质性一步,成为中资企业“出海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2橡胶:供应链织密,橡胶出海步入提速期
在原料端炼化产能出海的同时,中国橡胶企业也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加快布局节奏。回顾近几年,橡胶行业的“出海”经历了从前瞻试水到规模投产的跃迁,不仅地域拓展更广,项目体量和产业协同深度也显著提升,展现出从量变到质变的系统性推进。
1.早期布局:
2019年,涌永越南工厂抢占关税窗口
早在2019年,涌永硅橡胶便前瞻性地在越南设立工厂,成为最早布局东南亚产能的中资企业之一。越南与欧美、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签有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出口享受低关税甚至零关税待遇。涌永越南工厂占据区位与政策优势,过去五年持续以低于0.3%的不良率稳定供货,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供应链波动中,为企业稳住国际订单提供了重要支撑。
2.规模落地:
2024年,美兰·观盛科特迪瓦项目投产
2024年6月21日,由美兰集团和岳阳观盛投资联合打造的美兰·观盛合资橡胶三厂在科特迪瓦圣佩德罗正式投产。项目总投资约2100万美元,占地约17万平方米,年加工天然橡胶能力10万吨,为当地创造600个就业岗位。作为中非产能合作的重要成果,成为中资企业在非洲“一带一路”布局中的典型示范。
3.出海提速:
2025年,建发泰国橡胶基地全面开机
2025年2月27日,建发股份旗下建发原材料在泰国色军府投资建设的建发橡胶(泰国)工厂正式开机,标志着建发股份首个全资、自主运营的海外工厂成功投产。工厂占地约19万平方米,配置两条固体胶生产线,规划年产能8万吨,产品涵盖STR20、MNR20系列,预计招聘超过200名外籍员工,并引入国际先进的环保处理系统,致力于打造“绿色工厂”。
4.布局深化:
海南橡胶考察柬埔寨
2025年3月19日,海南橡胶董事长王宏向率团拜访柬埔寨橡胶协会,实地调研投资建设天然橡胶初加工厂的可行性。随着柬埔寨轮胎制造产能加速扩张,对本地原料加工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海南橡胶计划引入中国先进工艺,推动当地橡胶产业链延伸升级,实现中柬产能深度协同。
从2019年越南早期布局,到2024年非洲东南亚双线并进,再到2025年全资投产与全球化协同,中国橡胶行业的海外布局正由点到面展开,不仅支撑下游轮胎制造产业外拓,也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占据了更主动的位置。
3化纤:产业外拓,绿色智造成新赛道
伴随原料端和中游橡胶产业的海外扎根,中国化纤企业也在加快出海步伐。不同于早期单纯扩大规模,近年来化纤行业的海外布局明显向高端化、绿色化、循环经济方向演进,不仅形成了与下游轮胎、服装、包装行业紧密协同的出海链条,也在全球产业变革中占据了新的战略制高点。
1.2024年:
加速布局,扎根东南亚两翼
2024年,中国化纤企业在泰国、印尼两大节点市场开辟海外生产基地。
1月18日,神马股份宣布在泰国投资建设2万吨/年尼龙66差异化纤维项目,形成7000吨/年尼龙66工业丝及3000吨/年尼龙66细旦丝合计1万吨/年尼龙66差异化纤维的建设规模,总投资2.52亿元人民币,占地90亩,规划建设纺丝车间、切片车间、废水处理站等核心设施。依托泰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轮胎出口国的产业配套优势,神马股份以此项目就近配套东盟轮胎市场,同时借助泰国产品出口北美绕开关税壁垒,有效提升国际供应链稳定性。
6月21日,华港集团在印尼三宝垄正式动工建设首个海外基地,项目占地14万平方米,专注高端功能性化纤针织面料制造。作为中印尼“两国双园”框架下重点投资项目,华港印尼工厂将全面引入绿色智能制造理念,推进碳中和目标,打造“一带一路”绿色工厂标杆。泰国与印尼,一个是东盟轮胎制造重镇,一个是全球服装出口大国,两大布局不仅深度对接产业链,也为中国化纤行业未来海外扩张打下了坚实基础。
2.2025年:
提速升级,绿色再生成新引擎
进入2025年,化纤企业的海外布局进一步提速,绿色可持续成为布局关键词。
2月11日,汇隆新材宣布投资不超过5亿元,在印尼肯德尔工业园建设年产3万吨再生着色纤维、7万吨原液着色纤维项目。项目全面采用全封闭废旧纺织品造粒与纺丝技术,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2亿元,净利润1.8亿元,主打环保免染、低碳制造,精准匹配迪卡侬、耐克、宜家等国际品牌绿色采购需求。
3月10日,朝代环保通过全资子公司完成对越南广南省三英工业园的战略投资,正式启动年产10万吨再生聚酯切片及纺丝项目建设,总投资达3.5亿美元。项目将以废旧纺织品与塑料回收为原料,打造成东南亚地区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同时配套建设日处理9000吨废水的绿色环保设施,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合作新标准。
从差异化尼龙、功能性面料,到再生纤维、循环聚酯,中国化纤企业正在用一次次实质性落子,重塑全球纤维产业链的技术与供应体系。
4轮胎:产能出海,驶向全球中高端市场
在原材料和中游配套产能加快布局海外的背景下,中国轮胎企业2025年也迎来出海提速期。不同于早年以贸易出口为主的模式,如今轮胎产业正以自主建厂为抓手,重塑全球布局:不仅形成区域集群,还在规模、技术、标准上全面对标国际一线,彰显出向中高端市场进军的清晰路径。
1.2025年:
五大项目集体起跑,驶向海外新赛道
2025年,中国轮胎产业以东盟为主要落点,集中布局五大重量级海外工厂,涵盖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三大枢纽国家,形成横跨东南亚核心制造地带的新兴轮胎产业带。
福麦斯轮胎(柬埔寨)
3月4日,福麦斯轮胎宣布位于柬埔寨桔井省经济特区的新工厂即将于5月正式投产,总投资1.9亿美元,设计年产能为800万条半钢胎和120万条全钢胎。项目将创造约1500个就业岗位,显著提升中国产轮胎在国际市场的本地化供应能力,助力中柬经贸合作深化。
浦林成山(马来西亚)
3月28日,浦林成山公布将在马来西亚吉打橡胶城投资3.8亿美元,建设其海外第二轮胎生产基地,年产能600万条半钢胎与60万条全钢胎,预计2025年二季度动工,预计2026年下半年试产。2027年至2028年陆续释放产能,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7亿美元。得益于接近天然橡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新工厂将成为辐射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出口中心。
新大陆橡胶(马来西亚)
山东新大陆橡胶于今年正式获得马来西亚投资备案,计划投资6.3亿元人民币设立嘉富实业子公司,开展子午线轮胎生产。虽然具体产能尚未披露,但作为继青岛福临轮胎、肇庆骏鸿新迪轮胎、浦林成山3家在马来西亚建厂或宣布投资的又一中资企业,标志着中国轮胎产业在马来西亚集群化发展的进一步加速。
万力轮胎(柬埔寨)
4月14日,万力轮胎对外披露万力轮胎柬埔寨工厂目前主体工程已进入快速推进阶段,预计5月实现钢结构屋面封顶。项目总投资5亿美元,占地32公顷,一期建成后具备年产600万条半钢胎能力,二期将扩展至年产1000万条半钢胎和120万条全钢胎,成为东南亚地区规模领先的轮胎制造基地。
金宇轮胎(越南)
4月15日,金宇轮胎在越南西宁省举行年产1000万条高性能PCR项目全线贯通仪式。新工厂引入国际领先自动化设备,全面对标世界一流标准,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该项目将与金宇现有TBR工厂形成“双1000万条”协同格局,显著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和品牌竞争力。
从投资规模看,这五大项目总投资超15亿美元;从产能规模看,未来每年可新增超过3000万条轮胎的海外产能;从建设节奏看,全部项目均在2025年开工或贯通,东盟轮胎产业链进入密集爆发期。
一方面,中国轮胎企业不再仅靠出口产品,而是直接在海外设厂,打破贸易壁垒,实现供应链本地化;另一方面,新建工厂普遍引入自动化、绿色制造与国际认证标准,在生产规模之外,更注重质量、品牌与全球通行力的同步提升。可以看到,轮胎产业的外拓,不只是产能转移,更是供应链全球重塑的关键一环,也为中国制造在全球中高端市场争取更大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
5产业外拓,链向深蓝
2025年,中国石化产业出海呈现出明显的新特征:从单纯产品出口,转向产能建设、供应链本地化与价值链协同。炼化、橡胶、化纤、轮胎等多个板块同步推进,以海外建厂为抓手,形成原料—中游—下游一体化布局,显著增强了产业外拓的韧性和深度。
但也要看到,海外投资布局正进入竞争升级期。区域政策变动、绿色环保要求提升、国际供应链本地化趋势加强,叠加地缘政治波动,使得单靠成本优势已无法支撑长期竞争。未来中国石化企业在海外布局中,需同步推进三方面能力建设:
一是供应链本地化与弹性管理,提升资源掌控力与抗风险能力;
二是绿色制造与标准输出,主动应对碳关税、ESG评估等新型壁垒;
三是高端产品与技术研发,打破低价竞争路径依赖,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
全球布局的窗口期仍在,但要求更高。产业出海,必须从量扩张迈向质提升,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扎下去”,再到“带动走上去”的良性循环。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