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化工号公众号
5月19日至5月22日,美越对等贸易协定第二轮谈判依旧在华盛顿举行。第二轮谈判的越南代表,还是阮鸿延率领的包括:公安、外交、财政、建设等诸多部委的代表。
据悉,经过多轮谈判,双方对等贸易协定初步方案如下:
1、对越南自产的商品,维持原来的低关税水平。
2、对含有从中国等国进口原材料的商品,最高征收22%的关税。
这协议看起来保证了越南商品的低关税,并且还可以促进越南产业链本地化进程,但实际落地恐难实施,原因是越南对中国原辅材料进口的依赖太大了。
来看几组数据:
越南对中国塑胶原料的需求不仅庞大,且呈加速增长态势,已成为中国塑料产业化解过剩产能、拓展东南亚市场的关键方向。
1、进口量激增
2024年数据:中国塑胶原料出口越南总量达120万吨,较2023年增长超50万吨,增幅逾70%。
2025年预测:出口量有望突破200万吨,占中国塑料原料总出口量的比重显著提升。
越南本土缺口:越南塑料原料年需求量已超1000万吨(2024年),但本土产能严重不足,80%依赖进口,中国成为最大供应国。
2、品类需求结构
越南主要进口通用塑料(PP、ABS、PC)及改性工程塑料,用于电子、家电、汽车零部件制造。例如,金发科技越南基地重点生产改性PP、ABS等,直接服务三星、美的等下游企业
越南塑料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达8.44%,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1636万吨。中越贸易额有望在2024年接近2000亿美元,塑胶原料为关键品类。鉴于当前越南的出口产品非常依赖中国市场,一旦上述关税协定落地,越南的出口贸易将受到重挫,这可能是越南政府无法承受的。
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1. “围堵”中国供应链的战略延续:这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利用“友岸外包”/ “近岸外包”策略,系统性重构全球供应链、减少对华依赖的关键一环。其目标明确指向切断“中国原料-越南组装-出口美国” 的转口贸易路径。
2. 打击“借道出口”:过去一些企业利用越南等第三国进行转口以规避美国对华高关税的做法,将受到严厉遏制和精准打击。美国通过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和供应链审查堵住了这个“漏洞”。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
3. 挤压中国原材料出口:美国通过施压越南等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要求其减少使用中国原材料,直接压缩了中国相关原材料(如纺织品原料、电子元器件等)的出口市场。
4. 贸易战进入新阶段:正如文中指出,“弹劾贸易战”(应为“抬价贸易战”或“高关税贸易战”)的初期(加征100%、200%、300%关税)已造成直接贸易流量下降。当前阶段的核心是“供应链脱钩战”,美国正不遗余力地利用其影响力,动员其盟友和伙伴国家,构建排除或减少中国参与的供应链网络。
5. 系统性挑战:这标志着贸易战从简单的关税对抗,升级为涉及产业链布局、技术标准、规则制定权的系统性、长期性竞争。
越南考虑对华小额包裹加税
越南工商联合会VCCI认为对价值100万越南盾(约280元人民币)或以下订单的进口商品免税并不合适,应考虑实施全面的进口税政策,不对进口的电商产品进行免税或减税,因为大部分电商订单金额较低,一般不超过100万越南盾。
此前,越南规定价值低于100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78元)的进口商品享受免税优惠,无需征收进口税和增值税(VAT),旨在促进进口贸易发展。
不过,今年年初政策有所收紧,自2月18日起,通过快递方式寄送价值低于100万越南盾的进口商品的增值税豁免正式停止,但财政部在《进出口货物海关管理条例草案》中仍建议对价值较小的货物(100万越南盾或以下)免征进口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