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公众号
6月6日,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丹科技”)发布公告,宣布在保持募投项目实施主体、实施方式、募集资金投资用途及投资总额不变的前提下,将“年产7.5万吨聚乳酸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从2025年8月延期至2026年6月。
对于募投项目再次延期,金丹科技给出的解释是,根据项目当前投资建设进展情况,考虑到本次聚乳酸(PLA)生产线建设在技术、工艺及设备选型等方面的复杂性、协同性与系统性,并综合考虑近期国际经济环境、政府可降解材料政策落地执行情况及市场周期波动等因素,为更加稳妥地推进本次募投项目建设,经审慎研讨后拟将募投项目延期。
根据多家行业研究机构的报告预测,全球PLA市场规模有望从2025年的约3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45亿~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可达15%~18%,中国PLA市场将从2025年的80亿元扩容至2028年的150亿元。
尽管全球PLA市场依然处于扩张期,但市场格局正悄然生变。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价格呈下降趋势
连续聚合技术(如科碧恩-道达尔)的应用使能耗降低30%;原料创新方面,美国Nature Works利用秸秆纤维素,部分企业采用木薯等非粮作物,降低了对粮食资源的依赖。产能上,全球聚乳酸产能预计2025年达到100万吨/年(2021年为40万吨/年),中国企业积极布局,丰原集团规划50万吨/年产能。国内企业成功打通“乳酸—丙交酯—聚乳酸”的“两步法”完整生产工艺链,实现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聚乳酸产品按聚合方式可分为低聚物、中聚物和高聚物。低聚物分子量较小,常用于涂料、胶粘剂等领域;中聚物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适用于包装、3D打印等;高聚物则具备更高的强度和耐热性,可用于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高端领域。从改性角度,通过与其他材料共混或添加增强剂,可改善聚乳酸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加工性能。例如,与淀粉共混可降低成本,添加纳米粒子可提高强度和阻隔性。
聚乳酸应用领域广泛。在包装领域,用于食品包装、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和食品容器等,占总消费量65%以上;医疗卫生领域可生产手术缝合线、组织工程支架等;纺织领域涵盖运动休闲服装、校服等,在家纺方面用于地毯、沙发套等;新兴领域中,3D打印领域聚乳酸占据生物基打印材料80%份额,但耐温性有待提升;农业地膜领域,可降解地膜减少土壤污染,中国已开展试点;汽车轻量化方面,丰田等车企试验将PLA/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用于内饰件。
聚乳酸市场价格受供需关系、原材料成本、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波动明显。过去几年,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张,市场供给增加,价格呈下降趋势。以2023—2024年为例,国内聚乳酸市场均价从每吨约2.5万元降至约1.8万元。原材料玉米价格的波动也会传导至聚乳酸价格,玉米价格上涨会增加生产成本,推动聚乳酸价格上升;反之则价格下降。此外,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也促使聚乳酸价格逐步向传统塑料价格靠拢,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部分企业财报
◆海正生材:
2024年营业收入8.45亿元,同比增长12.20%,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51万元,同比下降18.47%,经营现金流净额3884万元,同比下降76.2%。自2023年起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2022—2024年营收增长,净利润却下滑。从产品结构看,纯聚乳酸产品营收6.47亿元,成本5.58亿元,毛利率13.6%;改性聚乳酸产品收入1.87亿元,成本1.69亿元,毛利率9.6%。境内营收7亿元,境外收入1.34亿元,2024年境内因3D等领域需求增长,海外得益于部分地区订单增加和片材应用拓展。营业成本增加源于出口物流费用上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减少因经营性应收和应付项目变动。此外,产能扩张导致价格下降,削弱盈利能力,还面临技术与人才风险。
◆金丹科技:
2024年营业收入约15.05亿元,同比增长6.15%,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56.01%,仅约3749.12万元。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压力增大,扣非净利润下降71.51%,约为1608.58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背离,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634.96%,约为2.61亿元,主要因固定资产等减值准备拉低净利润,且玉米价格下行,公司优化库存管理减少采购支出。公司在建工程金额截至2024年末约为10.31亿元,较年初增加68.76%,主要是聚乳酸项目投资增加。该项目多次延期,公司将其视为2025年重点,期望改善盈利。
◆瑞丰高材:
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01亿元,同比增长12.66%;归母净利润2207.64万元,同比下降74.12%。公司的PLA研发,已顺利完成了中试试验。
◆中粮科技:
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为200.53亿元,同比下降1.6%;归母净利润为2512.95万元,同比增长104.18%。2025年将榆树3万吨丙交酯项目搬迁至安徽蚌埠产业园,实现更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年产1000吨PHA中试线已投产,突破PLA/PHA共混改性等关键技术。
市场或将初步打开
1.短期需求预测(2025—2027年)
在未来2~3年内,聚乳酸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相关机构预测,全球聚乳酸市场需求量有望从2024年的约30万吨增长至2027年的50万~6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中国市场作为全球聚乳酸需求增长的重要引擎,需求量将从2023年的8万吨提升至2027年的15万~18万吨。这一阶段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持续加码,各国“限塑禁塑”政策不断细化与严格执行,尤其是在一次性塑料用品、外卖包装等领域,对聚乳酸制品的强制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同时,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快速提升,也使得对环保包装产品的需求激增,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将加速采用聚乳酸替代传统塑料。
2.中期需求预测(2028—2032年)
从中期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本的逐步降低,聚乳酸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市场需求将迎来新一轮爆发。预计到2032年,全球聚乳酸市场需求量将突破15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在高端应用领域,如医疗植入物、高性能3D打印材料、汽车轻量化部件等,聚乳酸的市场渗透率将显著提升。以医疗领域为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对手术微创化、可吸收材料需求的增长,聚乳酸可吸收缝合线、骨修复材料等产品的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预计年增长率超过25%。此外,在建筑、电子电器等领域,聚乳酸基复合材料凭借其环保和性能优势,也将逐步打开市场,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
3.长期需求预测(2033—2050年)
长期来看,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聚乳酸有望成为塑料行业的主流材料之一。到2050年,全球聚乳酸市场需求量预计将达到500万~600万吨,占据生物塑料市场份额的60%以上。随着循环经济体系的完善,聚乳酸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将更加成熟,其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至与传统塑料相当甚至更低的水平。同时,聚乳酸在极端环境下的降解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将使其能够满足更多领域的应用需求,如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此外,国际社会对环保材料的贸易政策支持和标准统一,也将推动聚乳酸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形成庞大且稳定的市场需求。
聚乳酸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发展前景广阔。尽管当前企业盈利能力面临挑战,产品竞争力存在优势与局限,但随着产业成熟、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聚乳酸有望在未来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