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氢能规划出炉!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6-29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公众号

6月18日,福建省发改委发布《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提出两个阶段发展任务:

2025—2030年为起步发展期,建成10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1~3个百兆瓦级绿电制氢示范项目,建成1~3个氢基绿色船舶燃料加注港口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各类型加氢站50座,在港口、园区或城区打造10条运营示范线,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到6000辆/年,实现氢能规模化商业应用。力争形成3万吨/年绿氢生产能力,1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年。

2030—2035年为快速跃升期,形成10万吨/年绿氢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生产能力,绿氢在福建省氢源中占比达到40%以上,建成东南沿海重要的绿氢及氢基绿色燃料供应基地、输运枢纽和加注中心,形成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多元应用场景的产业体系,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年。

多地政策相继出台

随着氢能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的法律定位,我国将其列为前沿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政策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近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已有多个省市陆续发布了氢能相关的规划政策。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川省

6月4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四川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35年)》,提出到2027年,氢能产业综合实力和应用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文件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在制氢方面,推动钢铁、炼化、煤化工等行业实施清洁低碳氢替代工程,充分利用水电、风光等资源,推进规模化低成本电解水制氢工程建设,在焦化等行业集聚地区推进规模化工业副产氢提纯项目,探索开展生物质多元制氢应用项目等,全面布局制氢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江苏省

2月6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江苏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氢能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氢能供给及应用体系初步形成,绿氢成为供氢增量主体,氢气成本明显下降。同时,提出强化氢能创新体系建设、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氢能多元应用场景、优化氢能产业发展环境等四大重点任务,包括在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和省科技重大专项中设立氢能赛道,推进氢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测试认证平台建设,建立氢能供应保障体系,构建氢能储运体系,统筹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推进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氢能应用等。

山东省

2024年12月19日,山东省科技厅等11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文件针对氢能领域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研发高效率、长寿命电解水制氢装置及关键材料,突破海水制氢、副产氢规模化纯化技术,以及高压氢气储运、固态/液态储氢等技术。研制高效低成本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展多场景应用。建设氢能多场景融合智慧管控数据平台,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协同发展。到2027年,全省纯氢供应能力达到10万~20万吨/年,燃料电池产品装机量超过500MW,全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备。”

北京市

2024年12月17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从科技研发创新、技术装备产业化、产业创新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推广应用、标准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7个方面提出了19项具体举措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支持高端人才引进,鼓励新建和改(扩)建符合本市发展规划的加氢站,积极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青海省

2024年12月10日,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青海省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建设高水平氢能基础设施,支持30兆帕压缩氢气储运、高压快速加氢站、制氢加氢一体站等综合能源补给站建设。

湖北省

2024年11月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要求力争到2027年建成加氢站100座,以“统筹加氢网络建设”为重点任务之一,探索站内制加氢一体化、移动式加氢等加氢站新模式,支持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制加绿氢一体站。

规模与技术齐头并进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榜首,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3以上。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我国在全球氢能领域的主导地位。

尽管现阶段化石能源制氢在我国仍占据主导,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合计占比近80%,但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新亮点。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近50%。宁夏宁东等地规模化项目建成投产,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接网方案获批,“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模式已初见端倪。

在制氢技术领域,我国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单堆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实现商业试运营,兆瓦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下线,“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验证”项目开工。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制氢技术的高端化、规模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石化行业大规模应用绿氢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储运环节,国内首条具备掺氢输送能力的长距离高压管道项目竣工,深地大规模盐穴储氢库CQ-1井开钻,解决了氢气大规模、长距离运输与存储的难题,降低了氢气的储运成本,为石化企业更便捷地获取氢气创造了条件。

应用层面,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约2.4万辆,加氢站超540座。氢能在重卡、港口机械等领域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特别是在石化港口,氢能动力的叉车、牵引车等设备的应用,有效减少了传统燃油设备的尾气排放,提升了港口作业的环保水平。

“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凭借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坚实的工业基础,成为绿氢生产核心区,累计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重点推进“绿氢+化工”“绿氢+冶金”耦合示范,助力工业领域深度脱碳。东部地区则聚焦技术研发与高端应用,如山东建成“氢进万家”示范社区,广东开展液氢跨洋运输试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形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集群,推动氢能从工业原料向能源载体转型。不同区域依据自身优势,在氢能产业的不同环节发力,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也为石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样本。

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从国家层面将氢能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到各地纷纷出台专项政策,我国已逐渐构建起“国家统筹—地方落实—市场驱动”的政策闭环。2024年,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累计出台专项政策超560项。这些政策涵盖了从研发补贴、项目审批到应用推广的各个环节,为氢能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然而,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较化石能源制氢仍然较高,这是当前氢能产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不过,这也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等机制创新降低电价水平,推动电解槽规模化生产降低单台成本,以及探索虚拟电厂、氢基燃料出口等商业模式,有望逐步实现绿氢成本的下降,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在储运技术方面,“气—液—固”多形态储运技术体系将不断发展完善,进一步降低氢气运输成本,为氢能在石化产业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支撑。

在工业领域,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等将不断推广,助力石化企业实现更大规模的减排。在交通领域,燃料电池汽车将在更多细分市场得到应用,除了重卡、港口机械,在公交、物流等领域也将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减少对石化燃料的依赖。在能源领域,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热电联产等技术的应用将为分布式能源与电网调峰提供更多高效解决方案,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间接影响石化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