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公众号
对位芳纶,被誉为“黄金丝”,其强度是钢丝的5~6倍,重量却仅为钢丝的五分之一。这种高性能纤维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生产技术更是被视为核心机密。盛虹控股集团旗下江苏盛邦新材股份有限公司5000吨/年对位芳纶纤维项目首批产品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高性能纤维领域再添一项重大产业化突破。
千吨级量产攻坚
盛虹此次量产成功的背后,是一场技术突围战。
其一,溶剂回收关——创新开发高效溶剂回收系统,破解了高成本与环保瓶颈;其二,聚合工艺关——突破分子结构精准控制技术,实现纤维性能质的飞跃;其三,指标领跑——产品在纤维直径、强度等核心指标均达国内顶尖水平。
158亿芳纶产业园
盛虹的雄心远不止于单点突破。2022年4月,集团重资成立江苏盛邦新材,在连云港灌云县擘画总投资158亿元的世界级芳纶产业园。
随着近期两大关键项目投产:6万吨/年苯二胺(一期)——对位芳纶核心原料自主供应;5000吨/年对位芳纶——打破国外高性能产品垄断。
盛虹正加速构建“三最”产业链:原料-纤维-制品全覆盖的最完整链条;长丝规格最丰富的国产化产品体系;覆盖航天、高铁、防弹等最全面应用场景。
国产替代急先锋
数据显示,我国芳纶年需求量超2万吨,但2021年对位芳纶进口依存度仍高达80%以上。盛虹5000吨产能的释放,意味着:国产高性能芳纶自给率大幅提升,为航空航天、新能源车等领域供应链安全加装“保险栓”,将推动高铁刹车片、光缆增强等关键材料成本下降。
对位芳纶,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型关键期
中国对位芳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从技术突破、产能扩张到应用创新均取得显著成果,成为新材料领域国产替代的核心战场。
一方面,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盛虹集团通过产学研合作,突破溶剂回收、聚合工艺等“卡脖子”技术,5000吨/年项目量产的对位芳纶在纤维直径、强度等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中化国际则优化低成本制备工艺,8000吨产能产线实现智能化升级。
2020年国内对位芳纶自给率不足20%,80%依赖进口;预计2025年需求量将达2万吨,替代空间高达1.6万吨。国内头部企业正快速填补缺口。
另一方面,应用创新已经实现从军工到民生全面渗透。
在能源基建方面,中化国际将对位芳纶用于增强海上输油管道(RTP管),耐腐蚀性提升,成本降低;在安全防护方面,芳纶绳逃生缓降器,强度为钢丝5~6倍,解决高层建筑多人次连续逃生难题;在新能源方面,芳纶电池隔膜、氢燃料电堆增强材料需求激增;在低碳产品方面,中化高纤芳纶产品获ISO 14067碳足迹认证,亮相欧洲制动展,打入国际材料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对位芳纶产业目前正经历“产能放量→应用深耕→全球竞争”的三级跳。未来,需在低成本制备(如盛虹溶剂回收)、国际标准制定(如中化碳足迹认证)上持续突破,真正实现从“国产替代”到“全球输出”的跨越。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