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崛起!这一“绿色风口”迈向千亿规模

文章来源:实习实训中心发布时间:2025-09-03浏览次数:10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近日,新能源领域又有新动态。8月6日,齐齐哈尔市讷河市人民政府发布《齐齐哈尔瀚雅氢醇新能源有限公司风电制氢合成绿甲醇一体化项目(化工工程部分)社会稳定风险征询意见公示》,预示着又一个绿色甲醇项目即将落地。紧接着,8月7日,国家能源局公示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第一批),9个试点项目中,绿色甲醇和绿氨项目占据8席,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地,其中多个项目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些项目有何特别之处?投产后前景又如何?

项目布局

为何偏爱东北?

仔细观察这些项目的地理位置,会发现东北成为布局重点。像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项目、安达市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一期、辽宁华电调兵山45万千瓦风电制氢耦合绿色甲醇一体化项目,都在东北地区。这绝非偶然。

从资源禀赋看,东北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为绿色甲醇和绿氨生产所需的绿氢制备提供了充足的电力来源。比如洮南市,地处松嫩平原与科尔沁草原过渡带,在松辽清洁能源基地范围内,风能、太阳能可开发潜力巨大,能满足电解水制绿氢的用电需求。同时,东北作为农业大区,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为生物质气化制绿氢或直接参与绿色甲醇合成提供了原料。例如上海电气在洮南的项目,就创新性地采用风电耦合生物质气化技术,实现了绿色甲醇的规模化生产。

从产业基础来说,东北地区重化工业发达,化工产业基础雄厚,在氢气储运、化工产品加工等方面拥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人才储备,有利于绿色甲醇和绿氨项目的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而且,东北地广人稀,有大量可供项目建设的土地资源,能满足大规模项目对土地的需求,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项目技术

有何创新亮点?

此次公示的项目在技术路线上各有亮点。不少项目采用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再将绿氢与二氧化碳(部分项目利用生物质气化产生的富含二氧化碳合成气)合成绿色甲醇,或者与氮气合成绿氨,实现了能源的绿色转化和循环利用。

以金风科技绿氢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一期25万吨/年)为例,金风科技作为风电领域的龙头企业,其在风电技术和绿氢制取技术上的积累,有望实现风电与绿氢、绿色甲醇生产的高效耦合,提升能源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远景零碳技术(赤峰)有限公司152万吨/年零碳氢氨项目(P1期30万吨/年合成氨),远景在能源物联网和智能风电领域的技术优势,也可能为绿氨生产带来智能化、高效化的创新模式,比如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优化能源分配和生产流程。

还有一些项目在生物质利用技术上取得突破。如前文提到的洮南项目,建成世界首台纯氧加压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系统,单炉生物质处理量可达300吨/天,低焦油、低甲烷的特点让生物质能更高效、清洁地转化为合成气参与绿色甲醇生产,解决了传统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痛点。

投产后前景

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市场需求来看,绿色甲醇和绿氨前景广阔。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全球对清洁能源和绿色化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绿色甲醇作为一种清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可用于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甲醇,在航运业脱碳中扮演重要角色。国际海事组织要求航运业减少碳排放,使用绿色甲醇作为船用燃料成为重要解决方案之一。上海电气洮南项目产出的绿色甲醇已与法国达飞集团签订供应协议,通过陆海联运送往上海港为达飞集团的集装箱班轮加注,这就是绿色甲醇在航运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

绿氨则在农业肥料和未来可能的氢能储运、发电等领域有着巨大潜力。传统合成氨工业是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绿氨的出现为农业领域提供了低碳甚至零碳的肥料选择,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而且,液氨的能量密度高、储运相对方便,未来有望成为氢能大规模储运和应用的重要载体。

然而,这些项目投产后也面临挑战。一方面,目前绿色甲醇和绿氨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绿色甲醇生产依赖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复杂的合成工艺,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导致其价格数倍于传统化石燃料甲醇。绿氨生产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市场推广和应用规模。另一方面,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绿色甲醇的加注设施、绿氨的储运网络在国内还不健全,这给产品的市场流通和应用带来阻碍。

齐齐哈尔瀚雅氢醇新能源有限公司风电制氢合成绿甲醇一体化项目以及国家能源局公示的这批绿色甲醇和绿氨项目,是我国能源绿色转型进程中的重要探索。这些项目在东北等地布局,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技术上的创新也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尽管投产后面临成本和基础设施等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绿色甲醇和绿氨产业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一审一校:黄杨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