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化工园区
近日,山西上市公司阳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煤化工”)发布关于完成公司名称变更暨完成工商登记的公告。这意味着属于“阳煤化工”的时代正式落幕。
从阳煤化工到潞化科技
6月24日晚间,阳煤化工披露了公司名称变更、控股股东增持及股东大会决议等公告。据公告,阳煤化工拟将公司名称从“阳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山西潞安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潞化科技”,公司证券代码保持不变。
同日,公司还披露了控股股东山西潞安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潞安化工”)关于控股股东增持股份及增持计划的公告,控股股东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2个月内,拟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通过集中竞价方式,6月24日首次增持公司股份210.4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9%,后续拟增持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不超过1亿元。
阳煤化工前身为东新电碳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在上交所上市。阳煤化工此前有过3次更名,于2005年正式更名为阳煤化工。本次是其第四次更名,且早有迹象。
2020年以来,山西省对省属煤炭企业进行深度改革重组。期间,阳泉煤业集团更名为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集团”),业务聚焦新材料产业。与此同时,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原潞安集团煤化一体产业为主体,组建形成了潞安化工集团,并确定由华阳集团以其优质化工资产及配套煤矿资产对潞安化工实施增资扩股。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上市公司阳煤化工的控股权转让。2024年12月,煤化工控股股东正式由华阳集团变更为潞安化工,实际控制人仍为山西省国资委。但其证券简称仍为阳煤化工,直至本次更名为潞化科技。
从“化工”变为“科技”
此次阳煤化工更名,不仅保留了化工基因,更通过强调科技属性来重塑传统化工行业高耗能、高污染的固有认知,这无异于对外宣告公司将基于传统化工迈向智能化化工产业,通过拥抱智能化发展趋势,加速向科技驱动型企业转型,并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其实从阳煤化工近两年的动作中也能窥见其优化产业布局的方向。根据国务院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和山东省政府淘汰化肥行业落后设备的工作部署,公司陆续淘汰了平原化工落后产能。
事实上,这在阳煤化工股权划转至潞安化工时或已可预见。潞安化工是山西四大省属能源集团之一,聚焦于煤炭、化工双主业,其业务涵盖化工、煤炭、新材料、清洁能源、创新研发及金融物贸六大领域,肩负着引领山西从传统能源向科技智能转型发展的重任。
潞安化工旗下的两大主业——煤炭和化工均有沪市上市公司,分别是潞安环能(601699.SH)和阳煤化工(600691.SH)。其中,潞安环能通过大力实施煤矿智能化建设,已建成9座智能化煤矿、近百个智能化工作面,并完成176个无人值守机房硐室及3个机器人项目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阳煤化工旗下子公司阳煤化机此前长期布局氢能及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首选“无碳能源”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推进“灯塔工厂”建设。在绿色新能源与煤化工装备的耦合领域,阳煤化机与国家电投共同研发了国内首套年产100吨CO2加氢制绿色甲醇合成撬装置,首次实现了绿色甲醇工艺的产业化示范。基于其领先的技术优势,阳煤化机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链核企业。
潞安化工智能化的脚步还在加快,集团表示2025年计划继续建成3座智能化矿井,产能240万吨。建成后,集团的智能化矿井建成后在先进产能中的占比将达97.8%,远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37.32个百分点。
本次阳煤化工更名并迈向智能化化工产业,有望借鉴控股股东的成功经验,将智能化、数字化打造为驱动化工主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阳煤化工的产业转型路径,更为控股股东的增持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向智能化转型,拥抱科技已是当前企业发展之必然。
202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山西省政府随后发布《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和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这些举措作为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树立标杆企业,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助力全省制造业升级。
在上述产业政策支持下,潞安化工得以在战略新兴产业上大展拳脚,布局了包含机器人领域、绿色光储项目、智能质检等基于传统行业衍生出的上游产业链。随着阳煤化工的更名,将加速实现全集团的智能化产业转型布局。
一审一校:张辉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