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化工园区
2025年6月份,宝丰能源投资673亿元建设的全球最大单体煤制烯烃项目投产,该项目位于内蒙古,以年产300万吨烯烃的规模刷新全球纪录。随着全球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煤化工产业投资力度和规模在快速增长,中国煤化工产业或将再次创造全球性的“高光时刻”。
图1 宝丰能源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煤制烯烃项目

图片来源:内蒙古卫视
为什么中国仍在大力发展煤化工?最近中国煤化工产业有哪些世界性壮举?中国煤化工产业目前在全球化工产业中处于怎样位置?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本文笔者将梳理中国煤化工产业现状。
一、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1925年石家庄建成第一座机械化焦化厂,专为汉冶炼铁厂提供焦炭,这标志着中国煤炭从燃料向工业原料的转化,是中国第一个煤化工项目。1934年上海建成拥有直立式干馏炉的煤气厂,首次实现城市煤气供应。1953年大连化工厂建成首个合成氨厂,采用无烟块煤替代焦炭生产原料气,开创了中国煤基氮肥工业的先河。1950-1970年代,依托苏联援建项目,山西、辽宁等地建立了以炼焦、合成氨为主的煤化工基地,形成了从煤炭气化到化学品生产的较完整链条。
1980年代,鲁南化肥厂引进德国鲁奇气化炉,建成国内首套大型煤制甲醇装置,推动煤炭向基础化工原料转化。1997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启动浆态床费托合成技术研发,通过国家“863计划”支持,在实验室完成千吨级中试,为后续产业化奠定基础。2006年兖矿集团陕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启动,拉开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序幕。2009年神华鄂尔多斯108万吨/年直接液化项目试车成功,成为全球首个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装置。2016年神华宁煤400万吨/年间接液化项目投产,单套规模全球最大。
2010年,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采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实现全球首套百万吨级MTO工业化应用。2016年,中天合创3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投产,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煤基烯烃工程。2016年之后,中国煤化工产业步入“提质增效”阶段,煤化工技术也在此阶段得到了长足进步。
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已有近100年时间,从最初的粗犷式发展,到现在全球领先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中国用百年时间完成了从受限式引进到技术跟跑,再到全球引领的蜕变。
图2 中国煤化工发展历程

二、中国发展煤化工有哪些战略方面意义?
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不平衡的能源结构是发展煤化工的重要战略考虑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发展煤化工,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
1、煤化工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长期超过70%,2024年进口原油耗资达2.3万亿元。而煤化工通过煤制油、煤制气等技术,将煤炭转化为清洁燃料,成为能源自主的“战略底牌”。煤制油降低了对石油制备成品油的依赖,煤制气降低了对天然气的依赖,而煤制乙二醇降低了对乙烯的依赖。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煤制芳烃、煤氢耦合、二氧化碳深加工技术陆续突破,煤化工有望在“双碳”目标下实现绿色化与高端化的再升级。
中国煤炭是一次能源消费的重要化石资源,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6%,中国通过煤化工发展,可将“燃料煤”转化为“原料煤”,减少对进口油气的路径依赖,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煤炭清洁利用新模式正在影响全球化工结构
传统煤炭燃烧的热值利用率不足40%,而煤化工可将吨煤价值提升7倍,煤制油、煤基烯烃等路径,将煤炭转化为高端润滑油、航空燃料等百余种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从“卖炭”向“卖材料”转型。
中国已掌握全球领先的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攻克37项关键工艺,实现大型气化炉、费托合成反应器等装备国产化,已形成多条“碳基新材料产业链”。
3、煤化工是解决中国区域间不平衡的重要推手
中国沿海城市拥有丰富海洋资源,进口成本较低,资源流动性较强,过去数十年更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发展。而西北城市拥有丰富煤炭资源,通过发展煤化工,宁夏、新疆等煤炭富集区通过实现了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带动设备制造、工程服务等关联产业升级。如神华宁煤煤制油项目带动宁夏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成果”。
4、煤化工让中国化工产业链更安全
现阶段中国存在大量乙烯、丙烯、乙二醇、天然气、聚乙烯等产品的进口情况,中国乙烯进口依存度最高超过80%,而这些可以通过发展煤化工,使用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
2024年煤制乙烯产能占到了中国总产能的21%,创出历史最高,丙烯产能占到中国总产能的18%,乙二醇占到37%,聚乙烯和聚丙烯分别是19%和18%。过去数年,中国煤化工产业规模在快速增长,煤化工产品的生产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5、中国煤化技术引领全球
中国煤化工技术从引进消化转向自主输出,神华宁煤煤制油技术已向印尼、南非等国输出,推动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新疆富油煤分级分质利用技术被纳入国际能源署清洁煤技术路线图,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中国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领先全球,这一技术突破使低阶煤转化附加值提升3倍,为全球富煤地区资源开发提供了范例。
图3 中国不同产品煤制产能全国占比

数据来源:生意社
三、中国煤化工产品在市场中是否具有竞争力?
笔者看到,过去几年,煤化工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而某些时间点煤炭价格上涨猛烈,中国煤化工产业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变化。
2023年开始,国家出台了政策稳定煤炭价格,让中国煤炭市场价格从始终处于低位徘徊,保障了煤化工产业的基本盘。
图4 中国动力煤主流价格走势(元/t)

数据来源:生意社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年出现了少有的“煤盛油衰”的现象。根据笔者统计数据来看,2025年1-9月份中国煤制乙烯理论利润率到达了13.4%,而油制乙烯仅有6%左右,乙烷裂解乙烯理论利润率也仅有8%。
乙烯是中国化工产业的“晴雨表”,乙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下游产业链的景气程度。煤制乙烯利润超过油制和乙烷制,也说明了煤化工景气度要高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高于石油化工。
图5 中国不同工艺乙烯理论利润率对比

数据来源:生意社
不仅是乙烯,煤制丙烯、油制丙烯和PDH产业亦如此。根据笔者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份煤制丙烯理论利润率在9%左右,而油制丙烯在1%左右,PDH更是出现了14%亏损,煤制丙烯的利润率最高。
从数据对比来看,丙烯产业链中,煤制丙烯更具竞争力,相应对于下游聚丙烯、丙烯酸、丙烯腈、酚酮等产品来说,煤制也更具竞争力。
图6 中国不同工艺丙烯理论利润率对比

数据来源:生意社
四、中国煤化工行业有哪些世界性壮举?
除了文首列举的宝丰能源全球最大的单体煤制烯烃项目之外,中国煤化工产业,还有不少在全球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
首先是煤化工产业中CCUS技术,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应用,开辟碳循环新路径。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一期于2024年9月建成,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煤化工与油田驱油全链条贯通的碳捕集项目。该项目每年捕集50万吨二氧化碳,其中40万吨用于长庆油田驱油,同时10万吨用于煤矿井下防灭火,形成“捕集-运输-利用-封存”闭环。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胺法捕集技术,吨二氧化碳捕集成本降至280元,领先国际同类项目,为全球煤化工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其次,煤炭分质利用技术突破。新疆陇疆新能源1200万吨/年煤分级分质综合利用项目于2025年6月开工,整合煤干馏、焦油加氢、芳构化等12项核心技术。该项目通过“煤炭热解-焦油深加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设计,可年产150万吨煤焦油、77万吨LNG和2万吨燃料电池氢气,副产的50万吨液体二氧化碳直接用于驱油。这一技术突破使低阶煤转化附加值提升3倍,为全球富煤地区资源开发提供了范例。
第三,氢能耦合技术规模化落地。大唐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于2025年投产,成为全球首个中大型风光离网制氢深度耦合煤化工项目。该项目利用风电和光伏电解水制氢,每年生产7059万标方绿氢替代灰氢,可增产甲醇2.9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88万吨。该项目创新采用“风火网储联动”智能调控系统,解决了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难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第四,中国已成为煤化工产业全球标准制定者。西南油气田公司牵头制定的ISO/TR17910:2024《天然气-煤制合成天然气质量指标及ISO/TC193标准的适应性》于2024年1月发布,成为我国在煤制气国际标准化领域的首个突破。该标准首次将煤制气中氢气、氨、颗粒物等12项关键指标纳入国际体系,解决了煤制气进入跨国管网的技术壁垒。
第五,煤化工下游的高端化突破“卡脖子”技术。陕煤集团榆林化学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转化项目二期于2024年9月开工,重点布局煤基可降解材料PBAT、PBS等,以及电池电解液溶剂DMC、DEC等30余种高端化学品,彻底扭转了我国锂电池电解液依赖进口的局面。另外,兖矿未来能源50万吨/年合成气高温费托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钴基催化剂,可生产高碳酯、航空润滑油等特种化学品,产品性能达到埃克森美孚同类标准,填补了国内高端蜡制品的空白。
第六,中国煤化工技术发展驱动了煤化工装备的“大国重器”。沈鼓集团为宝丰能源项目研制的国内首台电驱11万空分压缩机,采用“6+1”超大型轴流加离心压缩机组,标志着我国大型压缩机组国产化率突破。另外,航天长征化学工程公司攻克新疆高氯高碱煤气化技术难题,开发出耐腐蚀性提升3倍的气化炉内衬材料,使煤种适应性覆盖全国90%的煤炭资源,相关技术已应用于中亚、东南亚等5个海外项目。
笔者认为,中国煤化工行业目前已走到世界前列,并且正在深度影响全球煤化工产业格局。随着绿氢耦合、CCUS等技术的持续迭代,中国煤化工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跃迁。

图片来源:AI生成
五、中国煤化工行业在全球是怎样的存在?
毋庸置疑,中国已是全球煤化工产业最大的国家,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占比最大、技术输出最大等几个方面。
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中国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核心产业,总计规模约占到全球总规模的62%。中国煤制烯烃产能超过3000万吨,约占到全球60%以上规模,预计至2030年将会进一步提升至75%以上,除了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外,未来仍有煤制烯烃产业上马。
而煤制油产能也突破1200万吨,约占到全球65%及以上规模,主要聚集在中国新疆、内蒙等省份,对替代油制成品油意义重大。中国煤制天然气产能超过150亿立方米。占到全球60%以上份额,预计2030年将会进一步提升至70%以上份额。代表企业为大唐克旗、新疆庆华等。
根据业内统计,中国煤化工总产值在2025年将会突破3500亿美元,而全球总产值在6000亿元左右,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煤化工国家。
中国不仅煤化工产业规模庞大,还有大量技术实现了自主突破。煤制烯烃、煤直接液化、大型汽化炉等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化,CCUS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也建成了示范工程,这在全球煤化工技术层面,具有巨大影响力。
中国向哈萨克斯坦输出煤制气技术,向印尼输出CCUS技术,中国主导的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技术标准逐步被国际认可,技术层面也在不断全球化渗透。中国煤化工行业碳排放强度在快速下降,通过绿氢耦合、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探索零碳路径,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范例。中国与荷兰合作的零碳甲醇项目、与纳米比亚合作的绿氨项目,展示了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可行性,提升了国际话语权。
笔者认为,中国煤化工从规模化引领、技术输出、市场渗透、竞争放大等维度,已成为全球能源化工格局的核心力量,其影响不仅体现在产能占比和出口份额上,还在不断重塑全球煤化工产业链格局,引领全球技术标准和低碳转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煤化工产业将实现全球化引领,持续为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一审一校:张辉
二审二校:何玲
三审三校:雷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