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二十五)

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2-25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论党的青年工作》、《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二卷)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指引和生动教材,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团委积极开展2025年寒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以奉献精神 亮青春底色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倾听同学们的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故事吧!

新能源2431班 赵恩民

跨越年龄的对话:一场关于生命温度的实践课

寒假期间,我在海城市响堂街道参加社会实践。站在社区活动中心门前时,我握着扫把的手心微微出汗。这次为独居老人服务的志愿活动,将我的社交舒适圈彻底打破。在为期2天的实践中,我不仅完成了服务任务,更完成了一场与岁月对话的心灵成长。

一、从笨拙到自如的服务蜕变

初次为张奶奶打扫房间时,我机械地擦拭着每个角落,直到看见她欲言又止的眼神。原来书桌上的老相册需要特别呵护,褪色的全家福要用软布轻拭。这些细节教会我:真正的关怀不在于完成多少清洁任务,而是读懂每个物品背后的情感重量。第二次服务时,我开始主动询问老物件的摆放习惯,发现八旬老人对生活空间有着独特的秩序美学。

在配送生活物资时,李爷爷反复确认降压药的品牌让我不解。直到他拿出泛黄的病历本,上面工整记录着三十年的服药史。这个瞬间让我明白,看似固执的坚持背后,是老人对生命的郑重其事。从此我的物资清单上多了药品批号核对这一栏,配送效率反而提升了20%。

二、饺子皮里包着的人生课

第一次包饺子活动堪称“灾难现场”。面团在我手里不是太硬就是太软,王奶奶笑着握住我的手:“和面要像对待老人说话,既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当指尖感受着适度的柔韧时,忽然领悟到照顾老人需要的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三小时后,我们包的300个饺子中,有107个是我从“开口笑”进步到“月牙弯”的见证。

围坐在餐桌旁时,老人们讲述的往事像缓缓展开的画卷。赵爷爷说起年轻时在北大荒开荒,手上的冻疮疤痕与饺子褶皱奇妙呼应。这些跨越时空的故事,让简单的餐食变成了鲜活的历史课堂。

三、皱纹深处的心灵解码

服务过程中最珍贵的收获,是学会解读那些未说出口的需求。当独居的周阿姨反复擦拭早已光洁的茶几时,我意识到她需要的不是帮手,而是陪伴。于是抹布成了倾听的媒介,在擦拭间隙听她讲述女儿留学的故事,水痕未干的桌面倒映着她眼角的泪光。

在整理吴爷爷的报刊时,注意到他特意保留的养生专栏。我悄悄记下版面名称,下次送来最新期刊时,老人惊喜的神情胜过千言万谢。这种超越服务清单的关怀,让我真正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意。

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天,张奶奶拉着我的手说:“丫头,常来坐坐。”夕阳透过纱窗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年轻与年迈的界限在此刻消融。这场实践教会我的,不仅是服务技能的精进,更是触摸生命温度的能力。当我们将服务对象视为立体鲜活的生命个体时,每一次弯腰清扫、每一句耐心倾听,都成为照进彼此生命的温暖光束。这种跨越代际的情感联结,或许才是志愿服务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