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4-09浏览次数:10

高校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关系着我们能否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对青年和高校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学实干就是其中的一贯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在实际生活中、在基层体验中,才能真正认识国情、增长才干、提升素养。实践育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代表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青年战略人才的重要举措。共青团素有实践育人的组织优势和优良传统,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更好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提高实践育人质效,把高学段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是亟待回答的重大课题。

“青年实干家计划”是实践育人的新载体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共青团为党育人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深化专业理解、提升实践能力,增强自我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积累工作经验、积极适应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共青团始终坚持实践育人,探索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返家乡”等品牌活动,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舞台。”实践育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构建共青团实践育人新范式,2024年4月团中央在总结长期以来的实践育人经验以及地方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学生“青年实干家计划”的意见》,努力打造共青团面向高学段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引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品牌项目。

“青年实干家计划”是新时代新征程共青团助力青年人才培养、激发基层建功热情的重要创新项目,是充实基层团的工作力量的重要抓手,是围绕党政中心大局、吸引储备青年战略人才的重要载体。自“青年实干家计划”部署以来,全团联动、分级负责实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不断健全管理保障机制,推动了“青年实干家计划”落地见效。“青年实干家计划”构建了多方共赢的实践范式,其战略价值与实践效能得到各级团的领导机关、高校团组织以及青年学生的深度共鸣、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青年实干家计划”选派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所面临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压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陕西省高校学生“青年实干家计划”,实施“炬火计划”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实干家行动,形成了以基地工作站为载体、以青年实干家为带动、以硕博实践服务团为力量,针对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实际问题开展的精准服务,实现了个人成长锻炼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奔赴。许多学生也表示,在“青年实干家计划”中的实践是一笔学术财富,和坐在图书馆写论文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真正让“象牙塔”和“泥土地”互济交融了。总的来说,“青年实干家计划”是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也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搭建了新的载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逻辑理路

实践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以坚守政治方向、贴近青年实际、符合社会需求为基本遵循,呈现出“政治定力—主体活力—实践动力”的有机统一。其中为党育人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目标,青年为本激发了青年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需求导向确保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逻辑理路,为增强新时代新征程共青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效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为党育人,保持政治定力。为谁培养人是实践育人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共青团肩负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和引导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共青团不同于一般的学校,为党育人是其肩负的神圣使命和根本任务。高校共青团的实践育人要从保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聚焦思想政治引领的主责主业,推动思政、学术、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中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源源不断为党输送健康有活力的新鲜血液。

坚持青年为本,激发主体活力。实践育人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必须坚持主体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符合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坚持青年为本是实践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在育人过程中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关注青年的成长需求,激发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育人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主角,而不能让学生当配角、当观众。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结合学生学科背景、专业特长、发展需求设置锻炼岗位,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内在动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促进其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坚持需求导向,增强实践动力。实践育人要避免陷入“形式化空转”的境地,不仅要坚持以青年为中心,满足青年发展需求,更要坚持基层导向,回应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只有如此才能使实践育人工作及时响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保持时代性和先进性,避免教育与实际脱节。实践育人要统筹基层岗位需要和高校学生专业特长,提高实践岗位设置匹配度、吸引力,破解基层团组织工作力量短缺的难题。青年学生只有在历史现场和基层实践中探求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基层实践大熔炉中贡献聪明才智、书写青春篇章,为实践岗位的提供单位和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才能实现个人和实践单位的共赢。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现实路径

“青年实干家计划”是共青团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和方法的结果,彰显着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刻转型。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必须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与新时代青年成长规律和特点相匹配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项目运作模式、提升资源整合效能,推动实践育人从“活动式参与”向“内涵式发展”跃迁,在基层实岗锻炼中全面提高青年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同频共振。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多元主体联动。实践育人的关键是要建立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育人力量从“单一供给”向“多元共创”转型,凝聚实践育人的合力。要推动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作的实践育人网络,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促使全党全社会形成重视和支持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共青团要强化组织保障力,团中央要总体协调和统筹实施,省、市级团委要承担项目实施主体责任,高校团组织要保障人才供给,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协同格局。

完善项目运作模式,深化育人实践淬炼。实施项目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实践育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完善项目运作模式是高校共青团破解传统社会实践“碎片化”“浅表化”问题的重要举措。项目设计要注重差异化,面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项目体系,提高实践项目的吸引力。项目实施要构建“需求—能力”动态匹配机制,实现人才精准供给,确保学生专业特长与实践岗位相匹配,同时创新“实岗—实战”能力转化模式,促进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实现深度淬炼。项目评价要从实践内容与质量、参与度与积极性、社会影响与贡献等方面建立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实践育人的效果,推动实践育人工作持续改进提高。

提升资源整合效能,优化实践赋能生态。实践育人场域从“单一校园实践”转向“一线实岗历练”,就必须加强资源统筹、凝聚工作合力,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的格局,破解资源保障乏力的困局。高校共青团要发挥组织优势,积极争取党政、社会、市场资源,促进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构建“校地共育、校企联育、校社互育、校校合育”的全链条实践育人生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要从政策、资金、平台、传播等维度健全资源支持体系,推动资源整合从“粗放堆砌”到“精准滴灌”跃升,增强资源保障的支撑力。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