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倾心关切青年成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团员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当先锋队、突击队,勉励广大青年学生要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实施“青年实干家计划”,引领青年树牢家国情怀、投身基层实践,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引领青年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引,更是塑造新时代青年现代性人格的重要途径。
党的号召与青年投身基层实践的热情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从五四运动开始就标定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投身实践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有着重实践、自觉投身基层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青年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1922年青年团成立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深入工厂、农村、学校等基层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废约运动、非宗教运动、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省港罢工、北伐战争、湘鄂农村革命等,为形成“一个大的革命热潮”“一个大的力量”冲锋在前、不惧牺牲。1927年5月,团四大会议指出,在目前严重的革命局面之下,今后青年学生运动的主要方针是“‘到群众中去’——到农村中去!到军队中去!”随后,共青团组织广大青年投身到开辟苏区、建设苏区、保卫苏区的斗争中,“当红军去!到前线去!”成为当时青年中最响亮的口号。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青年深入敌后,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12月,周恩来在武汉大学发表演讲,呼吁中国青年要担负起复兴民族、救亡建国的责任,并号召青年“到军队里去,到战地去,到农村去,到被敌人占领的地方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争取最后的胜利”。据记载,从1937年到1939年,从海外、从国统区、从沦陷区有4万余名革命青年千里迢迢奔赴到“打日本,救中国”的最前线。解放战争时期,广大青年在党的号召下,以饱满的革命斗志,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行列中,深入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指向哪里,广大青年就奔向哪里。1955年,毛泽东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共青团率先行动起来,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北京、上海、温州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青团先后动员了20多万名青年参与垦荒运动。此后,从1962年至1966年,先后有129万名知识青年下乡实践,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1965年7月,周恩来专程来到新疆石河子垦区看望支边知识青年,称赞他们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献身祖国边疆建设是“好样的”。事实证明,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无论工厂、农村、军队、学校的革命事业,没有青年就不能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青年坚定跟随党在伟大转折中前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四化、干四化。1979年,浩浩荡荡的青少年造林大军向沙漠、荒山、“四旁”进军,仅用一年的时间,营造青年林就达1000多万亩,占全国造林面积的50%。在改革大潮中,中国青年还打出了“青年志愿者”旗帜,积极参与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7年)、研究生支教团(1998年)、保护母亲河行动(1999年)、博士服务团(199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3年)等,到基层去,到边疆去,为伟大的新长征贡献青春。
基层实践是青年现代性人格的生成场域
青年的现代性人格是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学界和理论界对它的概念内涵和模型建构有许多定义。然而,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即紧扣时代环境、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和青年变化。因此,中国青年现代性人格的要素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构成了中国青年现代性人格的底色,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出发,即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铸牢信念的大德、为民服务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二是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反映出新时代青年发展的主流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角色期待。三是具备求新求异、自信、独立、进取、主体意识、社会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求知欲望、开拓精神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从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的历史线索来看,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青年现代性人格的成长和发展,主要的并不是靠他的资格、经验以及生理年龄的增长,而是靠他勇于超越传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实践探索的热情付出。简言之,青年现代性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基层实践的锻炼。基层实践与青年现代性人格的塑造是一对良性互动的关系,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一方面,基层实践为其提供了成长土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实,人格的形成本质上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基层实践便是“有效改造”的关键地带。多年来,共青团开展的“青年志愿垦荒队”“西部计划”“青年实干家计划”等品牌工作,本质上是为广大青年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实验室”。在这里,青年不再是“旁观者”,原子化的个体被嵌入到了社会网络中,抽象的现代性人格概念被具象为感官体验,它让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成为实实在在的可能。另一方面,伴随着现代性人格的塑造,青年的成长也会促进基层生态的发展。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二届大会作出《对世界青年问题的分析》,强调“青年一向是变革的动力,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在他们身上并通过他们实现的”。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承担着领潮者、发轫者的角色,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有理由相信,随着青年在实践锻炼中厚植起来的家国情怀、责任感、使命感、创新思维,现代性人格将会彰显出“生长力”,为基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青年积极投身基层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晰指明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和方向,强调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成长道路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当志在四方,秉承重实践、自觉投身基层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还是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党的领导始终是确保中国青年把稳正确方向、作出重要贡献、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广大青年挺膺担当、投身基层,这是践行听党话、跟党走的一堂生动课。新时代青年要在基层实践这片广阔天地中,不断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把听党话、跟党走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二是厚植家国情怀,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热爱祖国是新时代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必须牢记“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常存爱国爱民之情,常为为国为民之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三是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投身服务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始终同人民一道拼搏,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四是践行永久奋斗,保持奋发进取的青春姿态。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来实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接好“奋斗”的接力棒,努力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第一线,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新成就。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