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挑战杯”为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4-11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江苏共青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挑战杯”赛事牵引作用,引领高校形成“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浓厚氛围,推动“挑战杯”成为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阵地,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让更多大学生在“挑战杯”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图片

广宣传、深动员

营造浓厚青年科创氛围

江苏共青团积极发挥组织化动员优势和社会化动员经验,找资源、搭舞台,打造青年科技创新的实践育人平台,全面助力大学生投身科技创新。

思想引领先行一步。每年在全省高校开展千余场“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等活动,开展百余场座谈会,让“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指导高校线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项目路演、公开展示,举办“挑战归来话挑战”“挑战杯学子高校行”等不同形式的交流分享会,用好新媒体手段加强典型宣传报道,用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挑战杯”在校园内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科创氛围。

科创实践深入一层。鼓励高校团组织广泛开展低门槛、高参与度的微创意、微创新展示活动,依托全省各学校2000多个科创社团,组织以科技项目实验设计、科创训练营为代表的“科技文化节”活动,积极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感受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展示科技创新成果的舞台。

梯次培养快进一拍。完善省、校、院三级竞赛体系,形成让优秀科创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每届赛事有近40万名大学生3万多个项目参赛。推动全省高校普遍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吸纳各类竞赛中涌现的优秀青年科创苗子,给平台、压担子,在参与科研项目攻关的一线实践中快速成长。图片

广培养、精育苗

聚焦重大需求精准发力

坚持“四个面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重大要求,着力校准青年科创方向,凝聚推动江苏科创强省合力。

赛事内容更加聚焦。重点围绕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聚焦江苏特色产业、“卡脖子”堵点等方面设计省级比赛内容,推动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聚焦人工智能、网络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前沿领域发力。探索由企业主导的开门办赛模式,围绕我省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实际需求,举办重点产业链专项赛,开展“揭榜挂帅”攻关,培育选拔转化一批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的青创项目,实现科创育人与科创强省建设的相统一。

科创课程更加优化。走出闭门造车误区,突出实践导向,推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从课堂、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企业生产线,引导大学生深入实习实践,围绕不同领域科技现实需求找方向、定课题,沉下心来开展社会实践、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发明创造,把“产学研用”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

人才培养更加务实。聚焦我省重点产业集群、重点研究平台,充分整合校友、企业家、专家学者等6000多名组建省校联动的导师库,围绕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开展导师结对、产业沙龙、专项培训等活动,为青年把脉问诊,答疑解惑,提供持续性、专业性的服务,助力大学生加快成长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主力军。

图片

广推动、促对接

做好赛事“后半篇文章”

统筹党政支持、社会资源和青年力量,推动优质获奖项目落地转化,助力我省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

推动资源向青年科创赛事倾斜。以加快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持续整合省内高新园区、产业园区优质资源,推动各地出台的地方特色政策向青年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倾斜。将青年科技创新纳入全省青年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保障。

加强资源信息共建共享。探索建立产业创新联合体,发挥青联、青科协等组织的人才密集优势,用好科技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等优质企业资源和创新需求,对接省内高校优势学科,常态化组织“市县行”“园区行”“国企行”“高校行”活动,在交流中突破信息壁垒。

做好全链条跟踪服务。建立获奖项目数据库,举办“让全国看见你”“博士创业荟”等系列青创路演活动百余场,推进苏青合伙人计划,为优秀项目提供场地、资金、辅导、交流、培训等全链条服务,让更多青年科创成果被看到、多转化。加快推进“挑战杯”优秀项目苏州孵化基地建设,协调各方资源促成更多优质项目来苏落地。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