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一体化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

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4-16浏览次数:10

团重庆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围绕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着力构建“挑战杯”竞赛“全方位”政策保障、“全周期”项目培育、“全链条”落地转化的“三全”一体化科技创新创业工作体系,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助推一大批青年大学生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竞赛的“群众性、客观性、交流性、实践性”显著增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重庆高校实现历史性突破,30所高校、64个项目荣获全国各等次奖项,“挑战杯”竞赛捧杯数和主体赛金、银奖总数位列西部省市第二。

构建“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

激发参赛热情

团重庆市委联合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人力社保局、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社科联、重庆社科院等市级部门,共同组建重庆市选拔赛组委会,协同构建“挑战杯”竞赛政策保障体系,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市选拔赛吸引了全市83所学校、1.9万余个项目、19.1万余名学生参赛。

全力推动青创立法。着眼解决青年创新创业急难愁盼,加快推动出台全国首个青年创业促进条例——《重庆市青年创业促进条例》,以法治手段保障创业青年尽享政策红利,系统调动社会科技创新和创业孵化的资源。

强化激励保障机制。深化团教协作,联合重庆市教委印发工作要点,鼓励全市高校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将“挑战杯”竞赛获奖激励参照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有关激励措施予以执行,推动全市高校把“挑战杯”竞赛获奖情况与参赛学生的奖学金评定、与指导老师的职务晋升、教学工作量挂钩。

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全市高校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体系,作为第二课堂必修学分。

探索“全周期”项目培育模式

塑造参赛精品

构建完善“挑战杯”竞赛“市—校—院”三级工作格局,根据竞赛赛程,系统化、递进式开展重点项目遴选和培育活动。

2024年8月20日,在团市委机关五楼会议室召开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地方立法市级部门论证会.jpg

建立“阶梯式”项目报送机制。制定《“挑战杯”竞赛重庆市选拔赛校级赛事组织评分表》,将高校校、院两级赛事组织实施、师生参与程度、氛围及宣传展示、学校政策支持等情况纳入其中,并根据各高校组织得分情况阶梯式设置各高校推报市赛项目数量。

举办系列培训交流活动。针对竞赛的不同阶段,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培训指导,不断充实专家学者、行业带头人加入青创导师团,分别举办青创导师高校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赛事组织交流会、创业导师问诊、国赛备赛训练营、国赛冲刺训练营等培育交流活动。

打通科创实践育人体系。突出实践育人导向,创新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构建形成论坛“讲”、学习“汇”、企业“聘”、风采“展”、挑战“赛”的竞赛育人体系,推动“挑战杯”竞赛与“三下乡”“返家乡”“扬帆计划”“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青年实干家”等项目相结合,切实将“挑战杯”竞赛打造为青年大学生成长与国家发展双向奔赴的实践育人平台。

搭建“全链条”落地转化平台

催生科创成果

扎实做好赛事“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共青团资源链接优势,整合学校、地方、企业三方资源,建立科创成果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长效机制,不断延伸服务链条。

图为:在西南大学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jpg

打造创新创业数字平台。依托“青春重庆”应用开发设计集“青创政策、资金帮扶、青创阵地”等8个应用场景于一体的青年创新创业“一件事”服务体系,2024年累计访问量近百万人次。青年创新创业赛事问题处置事件成功接入三级治理中心。

持续做好项目跟踪培养。对有落地意愿、落地可能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重点帮扶,组织科技经纪人和投资经纪人与项目团队直接对接。对于成长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联合社会资源,合力打造一批“青创空间”“青年发展型街区”,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全链条”的创业孵化服务。

优化项目孵化服务。积极举办大赛优秀项目成果发布会、资源对接会等活动,邀请知名创投机构、孵化载体、企业代表等进行洽谈对接,促成参赛项目与相关机构达成合作。优化“青锋计划”扶持体系,推动“青锋计划”创业帮扶贷款项目实现全市域覆盖,开通线上申请渠道,贷款最高额度由20万元调增至500万元。2024年累计发放427笔贷款共1.54亿元。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6期